金華新聞客戶端12月28日消息 金華日報記者 舒珊珊 章陳波
保溫杯里裝入五谷雜糧化身“沙錘”,食堂里盛飯用的不銹鋼大桶搖身一變成“大鼓”,長短不一的鋤頭或大小不一的銅罐按秩序掛在樂架上,用勺子叮叮當當地敲擊一番,竟有一種演奏編鐘的既視感……
永康市王慈溪小學有一支特色十足的民樂團,除了琵琶、笛子、二胡這些傳統樂器之外,他們還巧妙地將鍋碗瓢盆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五金器具“變”成打擊樂器,融入到樂曲演奏中。通過演奏這些奇特的“五金樂器”,孩子們對永康五金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接觸和了解,隨著悠揚的樂曲,他們仿若“文化使者”,將永康五金的歷史娓娓道來。
“我們學校有1010名學生,其中95%以上都是外來民工子弟。受觀念和條件的影響,這些孩子在課余生活和藝術陶冶方面是比較匱乏的。”王慈溪小學校長楊紅吉說,為此,在2016年年底的時候,學校著手置辦樂器,決心在校內組建一個民樂團,一來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二來也為學生搭建一個藝術平臺,促進個性發展,拓寬成長渠道。
2017年,王慈溪小學民樂團正式開始訓練,學校從中選拔優異者,組成校民樂團。學習樂器需要教師,師資不夠怎么辦?學校就在現有幾名音樂老師的基礎上,發動語數英等各個學科具有樂器演奏才能的老師“兼職”當音樂老師。
“教學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又開始思考,怎么才能將這個民樂團辦出特色呢?于是乎,就有了融入地方特色,將永康生產的五金器具改造成打擊樂器的想法。”楊紅吉說。雖然金屬制品只要敲擊就能發出各種聲音,但由于器具的材質、容積、大小、長短、形狀不一,敲打后發出的音調也是可高可低,音色各異。為了找到合適的“五金樂器”,使之能夠完美地融入樂曲,王慈溪小學的副校長陳靜花了幾天的時間,帶著幾位老師來到永康的五金市場,這邊拿著鍋蓋敲一敲,那邊拿起勺子鏟子打一打,最終選購并制作出了幾款獨一無二的“五金樂器”。
為了配合演奏這些“五金樂器”,王慈溪小學又特地譜寫了一首名為《百工匠心》的民樂,該曲結合婺劇特色,以悠揚、壯闊的樂章,描繪了“熊熊爐火映汗水,走街串巷闖四方”的場景,記錄了永康從“小五金”到“大五金”,奮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歷史進程。
來源:金華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