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金寬
美軍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無人機部隊,其中的rq-4b“全球鷹”無人機因為配置高、性能強而被稱作“無人機中的勞斯萊斯”。借助這位具備戰略偵察能力的“空中間諜”,美軍加強對俄羅斯等假想敵的情報搜集,同時向盟友大力推銷,試圖將“全球鷹”打造為推動“集體防務”、建設全球情報監視網絡的推手。
北約“集體防務”新推手
據英國“簡氏360”網站報道,北約從美國軍火巨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訂購的首架“全球鷹”無人機日前進駐意大利,標志著北約致力實施的“聯合地面監視系統”(ags)邁出重要一步。這架“全球鷹”于當地時間11月20日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姆代爾空軍基地起飛,歷經22個小時遠航,飛抵指定駐扎的意大利西西里島錫戈內拉空軍基地。
2012年,北約與諾·格公司簽訂采購合同,確定購買5架“全球鷹”,總價值約12億歐元。北約訂購的無人機以“全球鷹”block40為雛形,根據北約的特殊需求進行了改裝,具備先進的偵察、監視和情報收集能力。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公報中表示,這款飛機表明北約致力于打造尖端軍力,推動軍事現代化,北約“集體防務”將受益匪淺。
北約的“全球鷹”隸屬“聯合地面監視系統”。2009年,美國、德國、意大利等15個北約成員國簽署諒解備忘錄,決定牽頭推進這套系統,并成立“聯合地面監視管理局”,意在強化北約的地面監視能力,讓成員國更好地共享地面監視數據。根據協定,北約的無人偵察設備由成員國集體所有,只要支付運行費用即可隨時調用;這些無人機正式服役后,除了出資訂購的15個成員國,獲取的情報和數據也會對其他成員國開放。
目前,北約訂購的另外4架“全球鷹”均在試飛,將陸續進駐錫戈內拉空軍基地,其后將轉入性能驗證階段,直至交付“聯合地面監視系統”使用,預計將在2020年上半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無人機中的勞斯萊斯”
rq-4b“全球鷹”是典型的高空遠程無人偵察機,機身長14.5米,翼展達39.9米,最大起飛重量約14.6噸。該機安裝一臺渦輪風扇發動機,表面上看推力不大,但經濟性能出色,加上超寬的翼展,一次加油可連續飛行30個小時以上,最大航程22780公里。“全球鷹”在執行任務時一般不會直線飛行,依靠高精度導航系統自動起飛、降落及執行任務。機載任務電腦有應急模式,允許無人機在通信中斷或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自主選擇備降場地。
該機并不出眾的外形下暗藏了巨大潛能。它使用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sar)和遠程光電/紅外(eo/ir)傳感器,在目標區域長時間游蕩,每天可以在10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對多個目標進行全方位偵察,第一時間將信息傳回指揮中心。該機與美軍現有的情報處理、利用和分發系統相結合,能夠為戰區指揮官提供近乎實時的情報數據。
“全球鷹”性能先進,身價約2.22億美元,堪稱“無人機中的勞斯萊斯”。除了美國和北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印度等國也已確定或計劃購買。
當然,再好的東西也有缺點。“全球鷹”服役總數僅40多架,但從2011年開始,已經有4架發生墜毀事故。該機沒有裝備任何機載告警系統和防御系統,自身防護能力基本為零,在天氣狀況不佳特別是存在結冰云層時,難以升空執行任務。
近距離窺視俄羅斯邊境
美軍賦予“全球鷹”的核心使命是:在和平時期、危機時期和戰爭期間,為聯合作戰部隊和國家指揮當局在世界范圍內提供情報支援。該機雖然沒有武器,但恰恰是這種特性,使得它能在灰色地帶執行相對敏感的任務,由此成為美軍最忙碌的機型之一。
當前,“全球鷹”重點監視的目標之一是俄羅斯。俄衛星網12月4日報道稱,西方航空監測網站發布的數據表明,美國空軍的“全球鷹”無人機當天首次接近俄別爾哥羅德以南地區。當時,該無人機在距俄羅斯邊境約35公里、距別爾哥羅德64公里處飛行。據推測,這架“全球鷹”從意大利西西里島起飛,來自錫戈內拉基地。
此前的11月19日,俄連塔網報道稱,美國空軍首次同時部署兩架“全球鷹”無人機和一架電子偵察飛機,對俄實施近距離偵察飛行。當天,航空信息資源網“plane radar”提供的數據顯示,兩架美軍無人機從西西里島起飛,沿加里寧格勒-列寧格勒-普斯科夫地區邊境偵察。另一架電子偵察機從英國米爾登霍爾空軍基地起飛,此后出現在加里寧格勒邊境附近。
俄媒稱,美軍近年來顯著加強了對俄羅斯邊境地區的空中偵察力度,并有針對性地強化在該地區的常駐力量。不久前,美軍偵察機曾飛抵俄黑海地區,在克里米亞、刻赤海峽以南和克拉斯諾達爾海岸附近巡航6個多小時。針對美國在俄邊境地區進行空中偵察,俄羅斯國防部曾多次呼吁華盛頓不要進行類似的行動,未得到美方積極回應。
▋作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合同戰術系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