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機比機床還難搞?美國工程師指出:一個零件調整需數十年之久
2019-12-20 19:24:53青峰傳媒
在工業的領域里,很多人都以為芯片的設計最難,實際上設計芯片并不難,難的是制造芯片。而關于芯片的設計研究,在全球可是有著多不勝數的設計成果。比如說,有arm、x86等大量的架構可以使用,就算是重新研發一個芯片構架也并不是特別困難。
就連risc開源架構的研發團隊,初始研究人數也不過只有幾十個人,和制造芯片相比就不同了,芯片的制造需要把數十億晶體管,集在一塊只有幾毫米的芯片中。這可是需要集成全球很多高端設備和先關人才,才可以完成標準的芯片制造。
除了芯片的制造之外,很多人認為德國的機床設計要更顯復雜一些,國內的機床和德國相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其實還有一種東西的制造難度,恐怕比機床的制造更復雜、難度性要更高一些。這個東西就是光刻機的制造,光刻機和機床最為相似的地方,就是它們對精度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機床的加工一般都是毫米級別的要求,但是光刻機就不同了,就算是非常落后的光刻機,也要求納米級別的精度。我們要知道1毫米等于100萬納米,這樣一對比的話,光刻機的制造難度性和機床加工相比,可是要高出百倍之多呢。
那么,光刻機到底有多難的呢?曾經有一位美國的工程師表示:光刻機的一個零件,就需要調整多達十年之久的時間。而荷蘭的asml是最先進的光刻機,集成了大量來自日本、德國和美國的先進技術。光刻機的光源設備,主要是來源于美國公司的cymer,而鏡頭的部分則是來自德國的蔡司。
另外,根據業內人士的介紹,光刻機的零件還幾乎都是定制的,還使用了全世界90%最先進的加工技術,甚至連一些小位置的接口,都需要工程師用高精度的機械進行打磨加工,尺寸的調整次數還可能會高達百萬次以上。這樣充滿困難、挑戰的高技術要求,讓光刻機有著極低的產量,光刻機的技術也基本上十年才能更新一次。
來源:網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