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經濟的真實溫度,見證逐夢時代的前行腳步。誰能代表2019年度商業最強驅動力?點擊投票,評選你心中的“2019十大經濟年度人物”?!尽?/p>
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 上海率先吹響開發者集結號 來源:澎湃新聞
8月29日上午9時30 分,一年一度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一樓銀廳正式開幕。
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杰弗瑞·沃瑟斯多姆曾在 《global shanghai, 1850-2010 》一書中提起,很多大國的崛起會完成兩個步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北京完成了前者,上海在 2010 年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二步。
世博中心,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上海的新生與復興。選址此處,足可見人工智能之于上海,甚至中國未來的重要意義。
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初現
兩年多來,亞馬遜、微軟等海外科技巨頭紛紛在上海設立功能型總部或研發中心,騰訊華東總部、華為鯤鵬產業生態創新中心、京東人工智能(上海)研究中心、商湯中國總部暨全球研發總部等人工智能重點企業的總部或研發中心也相繼在這里筑巢引鳳。
除了行業龍頭紛紛布局,“上海面孔”也表現搶眼。依圖科技入選新一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牽頭構建視覺計算開放創新平臺;陸金所躋身胡潤研究院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前十;擁有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拼多多市值達到390億美元,躋身國內互聯網企業第一陣營。
從產業區域來看,上海已經形成以浦東張江、徐匯濱江為引領,以楊浦、長寧、靜安等各區聯動,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和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蓄勢待發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格局。
其中,徐匯濱江的“西岸智慧谷”旨在打造人工智能總部基地,與浦東新區遙相呼應。在浦東新區,張江、臨港新片區、金橋等優勢產業集聚區匯聚了一批智能芯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智能硬件等重點產業企業。
閔行馬橋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件系統等“四智”產業,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目前,上海也已聚集全國1/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過11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產業規模在1300億元以上,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ai+” 時代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開發者
過去一年的中國,采用人工智能的企業從4%提升到14%。人們對人工智能關注從概念以及所代表的未來愿景,轉移到對當下具體落地的考量。越來越多的公司努力走出概念驗證階段,將ai作為工具在垂直領域進行更為縱深的開拓,力圖證明他們不僅了解產業,也懂得如何在現有數據中灌輸價值(所謂 ai+)。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開發者參與進來,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創建滿足各種需求的商業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場景多樣性也給開發者帶來了無限機遇。
不過,和以往軟件開發不同,人工智能應用的開發更為復雜,鏈條也更長。不僅需要,還需要訓練模型。對于開發者們來說,他們不僅渴望用得起而且靈活的硬件環境(比如芯片),還需要更多的開源框架進行模型訓練與部署。這些特點也決定了面向開發者的服務必須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在美國,除了帶來極大聲譽的 kubernetes和tensorflow,谷歌還發布了面向終端機器學習的芯片 tpu edge,試圖打通云到端的機器學習。微軟明顯加大在開源的投入,除了重金收購github還買下開源公司citusdata。亞馬遜云反復強調希望與軟件開發者密切合作,打造出一個現代化的軟件開發框架。
中國主要存在兩個開發者的困境。一方面,人工智能人才的不足正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過萬,供求比例僅為1:10,且供求矛盾仍在進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中國人工智能開發者更需要適合本土國情的平臺、接口、測試環境甚至生態。這也是為什么bat包括華為等巨頭通過開源、收購等方式加強對開發者生態的投入。比如,coding 近期獲騰訊云一億元戰略融資;阿里巴巴 9000萬歐元收購 flink 母公司;華為全連接大會華勾畫出面向企業人工智能開發者的長遠布局,等等。
人工智能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開發者又是對技術變革最為敏感的人群,技術如何改變世界,最終取決于這些掌握新工具的人。大到一個國家、地區,小到技術公司、產業公司甚至研究機構,要發展人工智能,就要吸引、運營和服務各自的開發者資源。
waic開發者生態計劃
在人工智能相關政策指導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上海深知,和其他新興技術不同,人工智能離不開數據和場景。 除了在基礎數據庫、數據開放試點以及規則率先進行探索以外,政府還積極搭臺,先后發布兩批真實的應用場景,以“需求引領、應用先行”的發展模式,鼓勵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上海率先“試水”。
政府部門也以身示范,率先運用人工智能提升業務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在政務云、社區云、“一網通辦”、智慧公安、智慧法庭、垃圾分類等重點領域,打造人工智能公共示范項目。
上海深知,高科技需要大量投資,也需要給創業者更多時間和耐心。除了多個人工智能專項基金給ai企業提供資金保障,首期目標規模10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旨在扶持上海的人工智能企業,把人工智能產業做大。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高地建設關鍵靠人才。目前,國內70%的ai人才集中于北京和上海,上海占 33.7%,并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別、腦智工程等領域具有話語權,還擁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院士。上海深知要集聚最想干事創業的有為人才,就加強人才政策作用以及公共服務,并希望到2021年培育20萬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隊伍。
然而,人工智能的開發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要開發者對各個垂直領域的深刻理解,目前上海內緊缺這樣的開發者人才以及交流開發的社區。有鑒于此,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開發者日的延續,為更加持續且深度的為廣大開發者服務,上海特設立waic開發者生態計劃,包括知識傳播、技術分享、技術和產業對接、數據競賽、開源項目合作和人才服務等內容,通過活動和線上產品等為開發者提供高頻次、全流程的服務。
waic開發者生態的首次大型峰會即將在落地。
起航臨港
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這片距離上海市中心70余公里的郊區新城在上海2040規劃中,晉級“上海城市副中心”,承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使命。
從體量規劃而言,臨港約315平方公里的園區,相當于3個“張江科學城”。設立臨港新片區不單單是對自由、開放、創新等核心關鍵詞的擴大或延展,更是基于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新特點,為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所做出的一項重要抉擇。
其中,聚焦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國高質量發展急需產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成為臨港新片區提升前沿科技產業能級的重要方向。
可以說,將制造業與自貿區功能相結合的設計,成為臨港自貿區新片區規劃的一大創新之處。目前,這里聚集了特斯拉、阿里菜鳥、三一重機、上汽、戴姆勒奔馳、光大科技、能傳電氣等一大批明星企業。還有總投資359億元的積塔半導體項目、上海腦智工程項目等,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集聚了一定的優勢。
如果說傳統制造業的聚集效應源自相關上下游企業相互靠近,那么,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布更傾向于創新人才的聚集。這也是為什么大量創新公司會集中在舊金山、特拉維夫和倫敦。臨港新片區域經濟建設、前沿產業集群的建立,同樣離不開人工智能開發人才的聚集。
為了加大國內人才引進力度,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布了支持人才發展若干措施(分7部分共48條)。其中,包含特殊人才直接落戶、居住證加分、縮短“居轉戶”年限等方面具體措施;加強人才住房保障方面,包含購房政策制度調整、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方面具體措施。
此外,若干措施還包括促進海外人才引進、實施人才專項獎勵、加大人才培養培育力度、集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等方面。
現在,讓我們從臨港啟程。
waic開發者·上海臨港人工智能開發者大會將于12月6日-7日在上海臨港舉辦,本次大會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指導,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臨港集團、機器之心承辦。
大會以“開源開放”為主題,面向人工智能開發者和技術人員,關注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工程實踐與產業應用。大會將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一方面輸出高質量內容,幫助開發者收獲知識與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促進技術社區內部、技術與產業、技術與政府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促進產業價值輸出。
(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上海率先吹響開發者集結號)
文章關鍵詞:
收起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