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李小狼 圖片 | pinterest
最近有一個女孩來咨詢我,說她在校招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了對女性的職場偏見,問我她要不要繼續讀研讀博,從學歷上爭取更大的優勢。
而現實是,對高學歷女性的偏見可能只會更深。
假如你是一個女博士,不用等職場來給你偏見,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個個都會化身為你的人生導師:讀這么多書出來年紀也不小了,還不趕緊找份安穩點的工作結婚生子?
越是優秀的女性,就越是容易被別人在年齡、容貌、身材、婚戀情況等方面挑刺,而男性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很多時候男性在就業市場上最大的優勢就是性別。
但總有一些人,她們不想過常規的生活。
“我的機器人媽媽”
01
女博士李偉不僅有一個男性化的名字,從求學經歷來看,她走的一直是一條“鐵娘子”之路:2007年,李偉從河北保定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選擇了核科學與技術專業。
李偉說:“當時,這一專業的女生簡直是鳳毛麟角。”在之后的發展路徑中,李偉也從來沒有害怕過要成為“少數人”。
2018年,博士畢業的李偉已經成為了一名妻子和媽媽,她設想過畢業后去高校做老師,安穩,踏實,還能兼顧家庭,最后李偉也如愿以償地拿到了事業單位的offer。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偉看到了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谷被規劃建設的消息,這是一個集醫療、教育、科研、生產、文化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圈,被研發出的各類機器人將全面服務于人們的生活。
李偉從小埋在心中的機器人夢被喚醒了,于是她決定要去廣東,成為一名機器人工程師。
只不過,這個決定意味著重大的犧牲。
首先,李偉要放棄她學了十年的核動力專業。李偉的優勢是算法,但從事機器人研發還需要做算法以外的各種研發工作,對李偉來說是需要從頭學起的領域。
其次,李偉要從哈爾濱到廣東工作,這意味著放棄安穩的工作和生活,離開家人的身邊,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很難盡到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
但李偉最后還是走出了舒適區,從哈爾濱跨越3300公里到廣東順德,加入了碧桂園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機器人餐飲板塊。
她為什么會做這個選擇?
02
對于李偉來說,機器人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
剛投入工作時,領導派李偉去做電控組的項目管理,但當時李偉對于泵、閥、電機、控制plc這類控制器類的東西完全不了解,工作進展不下去,李偉開始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來錯了地方。
但李偉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既然已經選擇了換一個行業發展,如果才剛走出第一步就覺得自己不行要打退堂鼓,那自己的選擇還有什么意義?
于是李偉開始了漫長又艱苦的學習之路,白天通過和每個項目組工程師溝通來了解設備,晚上回家再惡補基礎的理論知識,逐漸地把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
由于上班時間工作量大,李偉只能在下班后繼續學習。
李偉成了同批入職的同事當中最勤奮的人,合租的同事經常半夜起來看見她房間的燈依舊是亮著的,還以為是沒關燈,其實是李偉在挑燈夜讀。
同事們都對這個女博士感到好奇,一個工程師曾經對李偉說:“一個天天穿著裙子的女博士,為什么要來這兒跟和我們溝通這些事?”他們覺得李偉沒有必要做研發,她完全可以去做她更了解的算法。
但李偉從來不給自己設限,不會因為對算法更了解就設定自己只能做算法,李偉說,她愿意去接受任何不懂的東西和挑戰新的事物,讓自己的知識面拓寬。
不僅是同事,李偉的家人起初也不理解她。
李偉的婆婆最初反對她離開家去到廣東工作,因為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不缺吃也不缺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需要李偉出去奮斗掙錢才能活下去,她不理解為什么李偉還要這么拼。
李偉說她自己想奮斗,但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奮斗,她想成為兒子的榜樣,告訴兒子媽媽除了能待在家里照顧家庭,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成就一番事業。
每個有想法的年輕人,或者科技人才都是有抱負的,優秀的人都會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正如李偉所說:“如果有兩條路,一條舒適平坦且目標非常明確,一條荊棘叢生不知道結果是什么,我選擇后者。碧桂園作為世界強,進入機器人行業有先天的優勢和基礎,有實力、有眼光、有決心,為什么不做?我年輕、有能力、有夢想,有什么理由不跟隨?”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李偉在機器人行業開啟了人生的又一次顛覆。
03
如今,李偉改變的不只是家人和同事的態度,也推動機器人行業在團隊的努力下向前走了一大步。
2018年末至今,短短一年的時間,李偉經歷了從實驗室櫥窗到碧桂園機器人火鍋餐廳試營業,機器人中餐廳建設規劃的過程。
越來越多的餐飲機器人被研發投產,從迎賓機器人、送餐機器人、飲品機器人、炒菜機器人到煲仔飯機器人……
從一盤小炒黃牛肉、菜心炒鯪魚球、到臘味煲仔飯,一個個新鮮菜品的研發出爐,構建起了全新的應用場景,不斷尋找著未來智能生活的答案。
看到李偉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家人開始理解和支持她,全力幫她分擔家庭壓力;同事也認可了這個看似和機器人行業格格不入的女博士,一個同事對李偉說:“你將來有沒有自己想做什么的想法?我想跟著你干。”
認可,讓李偉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04
和李偉最初受到的質疑一樣,碧桂園起初宣布要進入機器人研發領域時也飽受了不少質疑:一家房企,要做機器人?
而碧桂園選擇了用行動去面對質疑。
如今,碧桂園優質的企業平臺和資源吸引了天南地北、各個領域的年輕高科技人才來到機器人谷投入機器人餐廳研發,促使大灣區經濟再次發力。
李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機器人谷,像李偉博士這樣的科研人才,在整個博智林機器人谷超過2人,其中碩士、博士占比超過31%。
曾經,李偉對機器人研發一竅不通,她懷疑過自己,因為扛不住壓力在同事面前崩潰大哭,但哭完擦干眼淚還是接著干活兒,她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見證機器人谷從無到有的過程。
碧桂園做機器人餐廳,民營企業做科技,技術和成果也是從無到有、從有到領先,全流程、自主知識產權研發。
新時代的科技強國,起點高、要求高,所以投身于其中的“李偉”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懂就學,學了就用,用了就要出成果。
在研發方面,博智林機器人·機器人餐飲板塊投入巨資建立機器人研究院,承擔餐飲機器人的專利申請和應用研發。并進一步整合業內高端專業人才,核心團隊博士占比55%,同時與各大高校開展科研合作。
還會有更多的“李偉”為了機器人事業的發展選擇走別人少走的路,他們承受了原本可以避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但也參與了更宏偉的圖景、見到了更不一樣的風景。
李偉說,她選擇了一條不是常規的路,即使這條路沒有走成功,在路上披荊斬棘的過程也是有價值的。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