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輸電專家李立浧
濟南發布掃一掃,更精彩
李立浧,電網工程專家、直流輸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立浧長期從事電網建設,在電網工程、直流輸電和交直流并聯電網運行技術領域作出了突出成績和貢獻。在40多年科研、實踐中,他創造了中國電網建設的許多個第一:參加和組織了我國第一條33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參與組織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第一條± 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攻關,為推進我國電網技術發展,尤其是直流輸電技術與交直流并聯電網運行技術快速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電力工程界,李立浧院士被譽為“直流輸電第一人”。
“電纜是我國電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的材料和設備,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華凌’)建立院士工作站,對提高我國電纜技術水平、發展我國電力事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時刻關注著山東華凌的發展。
將兩根除顏色、外觀無差別的電纜線串聯在一起,通上相同過載電流,當其中一根線冒煙著火時,另一根線卻“紋絲不動”。更讓人驚訝的是,直到電流顯示約為民用電流的10倍——112安培時,這根“紋絲不動”的電線也僅僅溫度稍有提高,斷電后隨即冷卻。
這一幕發生在山東華凌的實驗室。而這根看似不起眼的電纜線也著實不簡單:不僅創造性解決了“70年的房子、25年的電線電纜”這個巨大的用電隱患,使電纜使用壽命與建筑物設計壽命同步,免除建筑物多次“開膛破肚”布線的麻煩,且總費用僅僅是普通電纜線的1/3。
山東華凌“70年使用壽命電纜”的首創,離不開院士工作站的支撐。據山東華凌總工程師潘茂龍介紹,山東華凌電纜院士工作站引進的是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該電纜正是在李立浧指導下,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用電纜技術應用于高性能建筑用電線電纜,使其耐熱、耐老化等各方面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4年,山東華凌建立李立浧院士工作站。“當時是請李院士幫助公司攻克核電站用電纜的核心技術,建站后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到2015年我們生產的電纜就通過省部級的成果鑒定。”說起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初衷,潘茂龍如是說。
電線電纜產品肩負著電力和通信兩大國民經濟支柱行業的配套職能,起到輸送能源和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又被譽為國民經濟的“血管”和“神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經過20多年發展,山東華凌已成長為一家集電線電纜的研發、生產、銷售、安裝、服務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核電、汽車、航空、軌道交通、電力、建筑、煤礦等行業和領域。
突破關鍵技術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院士工作站建立后,山東華凌加強了高分子材料的研發,通過科研攻關,公司又開展了軌道交通機車車輛用線纜的研發生產,新產品迅速應用到了濟南軌道交通1號線、3號線上。另外,高端裝備制造包括機器人、汽車線、煤礦設備等采用的專用線纜,也在李立浧團隊幫助下順利生產,得到了廣泛應用。傳統制造業方面,在院士團隊帶領下,公司生產出了國家電網的變電站用控制電纜,成功把核電站建設理念轉到民用。
除對高端人才的引入,院士工作站在對企業自身人才的培養方面同樣成效突出。據潘茂龍介紹,目前山東華凌與院士合作的項目中,參與人員通過“幫傳帶”,為企業培養了大批創新型人才。“李立浧院士團隊給我們帶來了更加前沿的技術指導,幫助解決了技術難題,我們有信心做好特種電線電纜領域的技術開發。同時,在院士工作站工作,增強了我們的學習能力,提升了研發水平。”山東華凌技術中心蔡延瑋說。
來源:舜網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