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冬的持續,讓、銀翔、、等弱勢車企生存愈發艱難,銷量腰斬、盈利虧損、工廠停工、維權成為籠罩在一座座城上空最沉重的烏云。被稱為“中國底特律”的更顯得“鶴立雞群”。
近日,中央電視臺“央視財經”報道了制造業的代表車企之一——的經營現狀,調查生產基地幾乎停滯,還拖欠員工工資。其財報顯示股份前三季度虧損了26億。此外,在10月僅售出6輛車,前十個月累計銷量僅為13,060輛,與2018年的47,673輛相比,下滑幅度高至72.6%。依此狀況,想要逆勢翻盤,堪比登蜀道之難。
僅是工業“衰落”的一個縮影,它在這座并不是一個孤獨的存在,與存在類似遭遇的車企還有很多,長安、斯威、、幻速、、、這些車企和工廠的不盡如人意,也導致了工業總體上的式微。
要知道,產量從2016年到達頂點至266.34萬輛后,便從2017年開始下滑,到2018年幾乎攔腰折半到172.64萬輛。今年前十個月總產量僅為108.36萬輛,同比下滑27.78%。而中國車市2019年前十個月累銷1690.73萬輛,同比下滑僅為10.7%。可以想象的是,工業正以高出大盤的幅度,駛向下一個深淵。
工業的衰落跟其龍頭車企長安的表現不佳有著重大關系。自2017年開始銷量便進入下跌區間,到2018年跌至213.78萬輛,2019年前十個月,這個數字已跌至138.99萬輛,且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51億元,同比下降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6.6億元,同比下降328.83%。
正遭受著寒市不一般的“摧殘”,也給工業籠罩上了厚厚一層陰霾。
連有技術、有實力的集團都遭受著如此摧心般的歷練,更何況是如幻速、斯威、這種只因紅利而誕生,又因“退潮”而失去市場的低端化路線車企呢?這些沒有核心技術的車企不僅在倒閉的邊緣瘋狂試探,同時跌至深淵的也成為工業緩慢前行路上的“絆腳石”。
去年至今,、幻速、斯威諸多本土品牌銷量每況愈下,銷量腰斬,陷入虧損——沒錢開發新車——銷量繼續下滑的惡性循環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入華25年的在2018年宣布拋棄、退出中國市場,至今令人唏噓不已,也給原本傷口頗多的工業狠狠地撒上了一把鹽。
隨著2017年整體市場的消費升級和低線市場購買力受阻,讓許多走低端化產品路線的產品和品牌相繼遭遇重創,也讓工業利潤出現下滑,產量和產值均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到了2018年,市gdp增幅僅為6%,結束了近20年來的高漲,在工業“6+1”支柱行業中,制造業下降17.3%,是7個產業中唯一出現下滑的板塊。
當然,如果沒有見過工業曾經的輝煌,那談起它現在的衰落就顯得蒼白無力。
在2013年,市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把建為“中國底特律”的想法,僅用了3年的時間,即在2016年,就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當時的形成了“1+8+1000”的產業格局,且以長安為龍頭,、幻速、斯威等8大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擁有1000余家零部件配套廠商,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達到80%,成為與工廠爭相落地的心儀。
不僅如此,是截至目前中國唯一一個產量破300萬輛的。制造業從2003年興起,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2016年達到巔峰。當年的產量高達316萬輛,產值5400億元,占比2016年17558.76億gdp的近1/3,當之無愧地成為經濟的“主心骨”。但這一成績,卻早早地掛在了制造業的光榮墻上,直到現在也沒有挽回失去的榮譽,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眼看它起朱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已成為眾多事物的定律,但或許從來沒想過它的工業塌垮之勢來得如此迅雷不及掩耳。多年粗狂式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工業衰落的局面,再加上前有底特律整座破產為鑒,這一番的寒徹骨,讓它修得了如今破釜沉舟的勇氣。
從前不久市推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方案可以看出,榮光雖不再,但雄心依舊不減,力爭在2020年回到300萬年產量成為主要目標。配合這一目標的行動,推動整車產品向綠色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以及應用共享化轉型升級,加快中高端、、特種車和摩托車新品研發投放,努力提升“大小三電”、先進、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
智能工廠、等新勢力企業的落地為的制造提供了新的血液。包括長安在內的,還有不少企業在智能網聯領域持續發力,、小康等企業,分別聯合阿里、騰訊、百度等公司,在人工智能、車聯網、大數據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中國汽研、車檢院已具備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試驗與測試驗證能力。
同時也開始著力引進強勢的入駐,今年8月30日,智慧工廠竣工投產,總投資45億元、產能規劃達16萬輛,主要生產炮系列、等車型,未來將會擴展新能源領域。
隨著四化、消費升級等因素的催化,的產業也逐漸優化其產業結構和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同時隨著龍頭企業長安的不斷轉型升級,品牌不斷向上發展,現在的刮骨療傷勢必傷其大體,但也唯有此才能獲得新生。
來源:易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