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快資訊)
大家現在感覺車間工人越來越少了,偌大的車間一眼望過去,看不見一個人,設備倒是不少,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機器人換人的時代來了?其實現在招工難、薪酬高等一些客觀原因,許多企業都在慢慢轉型,嘗試上自動化設備,不僅節約了人工問題,提高了效率,產品質量也提高在自動化機器人在沖壓、焊接、碼垛、搬運、噴漆等都可以代替人工做很多工作。
早在2014年,中國家電行業機器人替代人工計劃明顯提速。最新消息顯示,美的全國六大空調生產基地啟動自動化制造升級,未來五年將投入50億元人民幣用于機器人替代人工。機器人的替代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仍以美的為例:2011年,其空調營收約為億元,用工數量在00人以上;至2014年,其空調營收超過700億元,用工數量變成了20人。按照美的計劃,2018年其空調營收將到達1000億元,但員工數量將減至兩萬人。營收和用工數量呈反比增長態勢。
事實上,中國主流家電企業均已啟動機器人替代計劃,只是力度有大有小進度有快有慢而已。中國企業的機器人替代計劃發生于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之下。往前追溯,2007年全國總工會即明確要求企業員工工資必須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2008年廣東省勞動保障廳規定,一線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不增長的企業經營者工資不得增長。隨后幾年,中國企業出現大面積持續漲薪潮,至2010年員工平均工資較2005年增長已近100%。
前不久,全國政協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前部長李毅中在一次演講中稱,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成本上升明顯,不僅高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甚至已經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0%,珠三角、長三角更是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5%,“已經有個別紡織企業到美國辦廠,因為成本比在國內還低”。
中國企業長期以來引以為豪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正在漸行漸遠.勞動力成本快速提升直接帶來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以至于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承受,不得不外遷甚至破產倒閉。
僅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2014年有不低于4000家企業關門,成為繼2008年之后中國制造業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企業倒閉潮。那些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低而進入的企業,成為這輪逃離中國潮最積極的企業,其中甚至不乏國際知名企業,比如,松下、大金、夏普、tdk,均有意把制造基地回遷日本,甚至耐克、富士康、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有意撤離中國。
因此,在諸多提升中國制造的方案中,機器人替代方案被認為是最可行且最有效的方案。事實上,中國制造走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過去那種粗放經營、粗放制造的路子,適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卻不適合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跨越的中國,中國制造不可能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目前,風行于中國企業界的機器人替代計劃可視為“中國制造2025”初級階段,完整意義上的生產自動化不局限于用機器人替代人工,還有更深刻的內涵,比如引進智能化技術,將信息化和自動化形成深度結合,實現從制造過程到產品本身全面升級轉型。“德國工業4.0”被認為是最好的模板。
未來的工廠不僅主要由智能化機器人生產,而且生產的產品本身也是智能的,機器人大規模走進中國企業恰恰發生在智能產品風起云涌之時,應該不是偶然的。仍以家電為例,目前中國主流企業如海爾、美的、長虹等,均已發布智能化發展戰略。對機器人替代計劃,應該站在中國制造大轉型背景下觀察,而不是把它看成一個個孤立的事件。
事實一再證明,廉價勞動力支撐不起中國制造。中國要想成為制造大國、創造大國,必須走“高技術、高成本、高品質、高定價”的“四高”路線,“物美價廉”從來都是一個不真實的謊言,蘋果已經用事實反復證明了這一結論。中國幾十年未能締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企業、國際品牌,已經足以證明我們堅守的低價、低成本策略是失敗的。機器人替代計劃有助于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需要說明的是,引入機器人不等于中國企業從此與國際企業并駕齊驅,事實上,機器人計劃只是部分突破了中國企業在制造環節的短板,另一大瓶頸仍然存在,那就是技術研發。目前,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并無明顯改觀。至于大規模引入機器人會不會引發機器與工人爭飯碗的情況?我認為這是肯定的,但是,這不能成為我們拒絕機器人的借口。工人就業的問題須另案解決。事實上,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存在機器與人爭飯碗的情況。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