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工廠每年生產千萬雙鞋面,員工只需傳統工廠的三分之一。
▲agv小車(搬運機器人)正在等著“搭乘電梯”。
近10年來,受要素成本影響,大型制鞋企業逐漸遷離珠三角,中山辰元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辰元”)卻在2014年成立并逆勢而行。近日,該公司以評審分數第一的成績成為“中山市2020年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入庫企業。
據了解,辰元為某全球品牌最潮的“編織鞋”提供鞋面紡織布料,訂單穩定增長。制鞋業在傳統觀念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何這家工廠能夠成為互聯網應用標桿?帶著問題,記者近日走進這家工廠。從入門的ai安防開始,這家公司就體現出跟同行的差異,逐漸成型的智慧工廠,是辰元在競爭中跑在前端的秘訣。在“工業互聯網”風口上,辰元踏上了一條新賽道,也給其他傳統制造業帶來了新的啟發。
1.云端建起“數字工廠”
還沒有進入工廠大門,監控室里的ai系統已將陌生人的臉識別出來,并報告安保人員。這就是辰元啟動的ai人臉識別系統。
辰元智慧工廠項目負責人廖志文告訴記者,ai安防是去年新增項目。因為工廠服務的企業(品牌)對知識產權保護非常嚴格,因此智慧工廠建設當中,安防細節也是重要組成。從此,員工“刷臉”進入工作區域,告別手持“廠牌”驗證時代。
近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布的信息顯示,辰元的“智能生產及倉儲云端技術改造項目”入選“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領域示范項目。制鞋業在傳統觀念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何這家工廠能夠成為互聯網應用標桿?
聽到提問,廖志文道出緣由。辰元成立前是傳統制鞋工廠,2014年建廠后靠客戶訂單站穩腳跟,2016年籌建新廠,明確智慧工廠的方向。建廠時,先規劃建設全廠區光纖及4g網絡,實體廠房搭建時引入自動化設備。
如今,辰元已在私有云端上建起“數字工廠”,工廠端通過手機等移動端,就可對自身及上下游相關實時生產信息一目了然。上游供應商也可登錄b2b系統進行訂單管理,透過aps系統實時掌握工廠生產對進料的需求,避免需要送料時脫節或缺貨。下游客戶通過云平臺,可看到自己整個訂單從排產、進料、生產、檢驗結果及報告、入庫等實時過程,可安心安排后續的流程。機器運行維護因依托大數據,也變得可提前預判。
廖志文總結道,過去傳統制造因缺乏“大數據”支撐,生產協同性不強,個別環節“脫節”影響整體效率。如今信息化與自動化同步后,大家(上中下游)在同一個頻道上實現溝通,加快了生產效率,減少了庫存浪費。
2.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在線下,智慧生產同步開展。跟隨廖志文走進車間,僅在配料和生產車間看到相對較多的員工。這家工廠每年生產千萬雙鞋面,員工只需傳統工廠的三分之一。在人員較多的紡織車間,超400臺自動化設備正在運轉,車間連同管理人員僅50名,每位員工最多可管理10臺機器。“你看,這是員工佩戴的pda設備,當某臺機器需要上料或出現故障時,會發出信號,工作人員通過pda設備可找到對應機器,解決問題。”他邊走邊介紹。車間綠色生產宣傳片中播出員工獲獎照片,一名女工因提出線頭改進方案獲采納得到0元的獎勵。
agv小車(搬運機器人)成為這里日常的“搬運工”。agv小車會自己搭乘專用電梯,運送貨物。在一樓倉儲區前往三樓生產車間的“agv專用電梯”口,一輛agv小車拉著幾大筐配好的線料,正在“等”電梯;當下來的電梯門打開時,另一輛agv小車拉著幾個空筐子出來。這時,等待的小車卻不急著上電梯,而是等著電梯再上去“拉”完另一批貨物下來才上去。agv小車怎樣判斷誰先上還是誰先下呢?廖志文說,答案就在私有云的“大腦(跨系統智能整合平臺)”里。智能化也幫助工廠實現細節管理。如倉儲區里設紅外感應,避免夜間充電agv小車電池著火釀成事故。
智慧工廠并非等于沒有員工,而是如何分配人與機器的角色。廖志文表示,剛開始開展智能化改造時,員工有抵抗情緒,擔心日后沒工作。“必須倡導員工去做更人性化的工作,而不是像機器重復勞動。”他說。因此,工廠鼓勵員工參與智能化工藝改造等,對被采納意見的員工給予表彰。
3.搭建平臺影響更多同行
歷經三四年的成長,辰元智慧工廠如今完成了80%的計劃。接下來將會補齊智慧包裝的環節。“這幾年,我們沉淀了許多數據,未來將往ai發展,探索將其用于決策管理,同時開展智慧檢驗等方面探索。”
通過先進制造,辰元穩定持有編織鞋客戶的高端面料訂單,而且在制造成本方面也勝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我們通過智能智造加系統整合,在行業內較早摸索出一條路子,我們客戶當中,也有一家大型制鞋企業到我們工廠參觀吸取經驗,今年已開始著手進行智能化改造。”廖志文介紹。受上下游客戶需求啟發,辰元計劃開拓新的領域,打算將自身智造經驗轉化成模塊化的產品,復制應用到更多上下游同行產線的改造當中,成為一家智造服務公司。
廖志文表示,在消費領域,互聯網已在改變消費生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將改變生產制造的模式,過去靠集群集聚獲得成本優勢的模式,未來也可能被互聯網所改變。面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制造企業應思考如何在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來源:中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