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了造出他帶著團隊深圳“取經”半年 來源:上游新聞
鄭彬
回國11年,重慶8年,為了造出機器人,他曾帶領團隊去深圳“取經”半年。今年47歲的鄭彬博士是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北斗導航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從事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結構拓撲優化設計等方面研究的他,帶領團隊扎根重慶,憑借研發設計優勢為傳統企業賦能,助力轉型升級。
帶著團隊去深圳取經
出生在四川威遠,但經常到重慶游玩,或許從那時就與重慶結下了不解之緣。
本科從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后,在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讀碩士,2001年,在巨龍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擔任工程師。
3年后,鄭彬決定出國留學,在美國羅格斯大學機械航空工程系攻讀博士,研究方向主要是結構拓撲優化設計。2007年博士畢業后,他在美國一家傳感器公司工作了一年。
“我當時的導師是個華裔,他在電子科大做訪問學者,告訴我國內形勢非常好。”鄭彬說,2008年9月,他作為高層次人才歸國,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國內有平臺、有發展前景,可以組建自己的團隊,有研發方向,還有資金支持,沒有后顧之憂。”
2011年初,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開始籌建。鄭彬受邀作為研究院的領頭人,從事機器人方面的研發工作。有自己的團隊、有資金扶持,何樂不為呢?這是鄭彬當時的想法。
2011年11月14日,鄭彬來到重慶參與研究院的籌建工作。很快,他就遇到了難題:他是做優化設計的,團隊其余6人專業也不是機器人,大多是剛畢業的學生,沒經驗、無從下手。
不會怎么辦?去學!通過合作研發的方式,鄭彬帶著團隊6人去了深圳一家公司,學習機器人本體和機器視覺的研發,一待就是半年。
從焊接機器人到智能對弈機器人
2012年,鄭彬帶著團隊學成歸來,主持研發設計了第一臺焊接機器人。
“當時主要做機器人本體和項目,技術后來賣給了企業。機器人領域很小,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將機器人和視覺技術結合起來。”鄭彬舉例說,就像人一樣,70%對環境的感知都是通過眼睛來實現的,視覺技術尤為重要。
三峽庫區底泥原位采樣水下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設計試驗后,三峽庫底淤泥采樣水下仿生機器人應運而生,它可以潛到水底進行原位底泥的采樣并封裝。“過去,底泥的采集出水過程中會受到二次污染,導致分析數據不準確,而我們的底泥原位采樣,有助于分析水質和農藥、重金屬等殘留情況。”鄭彬說。
此外,還和中科院合作,研發了太空站微重力環境3d打印機。自主研發6自由度弧焊機器人、全自動led高速插件機器人、3d打印智能假肢等。
今年8月,鄭彬團隊研發設計的智能對弈機器人在2019智博會上吸睛無數。“未來我們的研發方向主要是智能視覺和協作機器人兩方面。”鄭彬說,以對弈機器人為例,將加入圍棋、象棋等多個對弈項目納入,實現自動識別。
截至目前,其團隊研發的機器人包含工業機械臂、特種機器人,農業植保無人機、微耕機、生態環保領域的水下機器人,國家安全領域的反恐防暴偵查機器人等。
為企業智能制造賦能
2017年,智能落紗機器人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作為重慶市產業類重點研發項目(重大主題專項項目)啟動,子母式環錠紡復合機器人誕生了,目前已經在三峽紡織廠完成單臺紡織機試驗,下一步將進行多臺機器人聯調。
“傳統車間高溫、高濕、粉塵大、噪音大,因此面臨招工難的問題,而我們的這個復合機器人就可以代替女工完成工作。”鄭彬說,這個復合機器人可以行動、精準定位,實現抓取、上料等操作,接近于人工。全面投用后,一個50人的車間可以減少到10人,節省80%的人力。該機器人未來可以實現紡織車間全自動化,走在紡織行業前列。
基于智能視覺的高速pcb板錯混料分揀機。受訪者供圖。
“如何將研發設計與行業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為企業賦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做的事情。”鄭彬說,研究院的優勢在于研發設計綜合能力,可以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定制化的設計研發,將智能設備與行業結合起來,打造智能生產線,比如團隊完成的汽車機器人焊裝生產線、pcb板錯混料分揀點數包裝線、格力空調耐壓手眼一體機器人柔性測試線等生產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
作為歸國英才,鄭彬也談到,重慶制造業發達、機會眾多,如何與北上廣等城市競爭,還需另辟蹊徑提高競爭力,形成人才聚集效應。“在牽線搭橋為重慶引英才的過程中,不少同齡的留學校友,面對回國都會擔心子女的教育問題,而這些人恰巧是重慶需要的有經驗、有實力的高層次人才。”鄭彬說,這或許是一個方向。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