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3月1日發表一篇觀察報道,題為《炒菜機器人借冬奧會在中國走紅》。中國產炒菜機器人亮相北京冬奧會搭上順風車,日本中華料理連鎖餐廳“大阪王將”計劃引進。全文摘編如下:
在中國,炒菜機器人已經進入普及期。上海愛餐機器人(集團)有限公司也因為旗下產品亮相北京冬奧會搭上順風車,并已經決定向日本中華料理連鎖餐廳“大阪王將”供貨。隨著少子老齡化勢頭加劇,(服務行業)人手持續短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智能炒菜機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3年達到1.5億元人民幣。如今手機支付在中國已經成為主流,“無人餐廳”的問世也將不再遙遠。
“大阪王將”上海分公司負責人廣田惠二表示,他們訂購的炒菜機器人能夠“復制專業廚師的技藝”。2021年底,該公司位于上海的第二家連鎖店引進了愛餐公司的炒菜機器人,主要負責烹飪清炒青菜、韭菜炒牛肝和木須肉三種菜式。主廚則可以專心負責餃子和拉面等其他餐食的制作,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據廣田先生說,未來的新門店也計劃引進炒菜機器人。
這款炒菜機器人的特點是根據事先設定好的菜譜,以秒為單位調整食材和調料的投放時間、鍋的溫度和旋轉速度,直到完成所有工序。
比方說,在烹飪葷素搭配的炒菜時,首先會自動向鍋內倒油,溫度上升后放入不太容易熟的肉,之后再加入蔬菜和調料,直到炒熟。機器人還具備自動清潔功能,從而能夠連續制作不同口味的菜肴。
能夠處理兩公斤左右食材的小型炒菜機器人的售價在5.8萬到6.8萬元人民幣之間。這相當于一個廚師半年的工資,很容易收回投資成本。
一家民調機構的統計顯示,中國的智能炒菜機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達到1.5億元人民幣,比2022年增長21%。正是由于前景廣闊,很多企業都開始積極投身該行業的競爭。
在市場不斷膨脹的背景下,餐飲行業也面臨著諸如人手短缺和成本上升等經營難題。炒菜機器人的出現有望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炒菜機器人的發展也讓“無人餐廳”越來越接近現實。如今在中國,用支付寶或微信掃描二維碼下單、支付已經成為稀松平常的事情。
受疫情影響,無接觸服務需求的增長為機器人的發展加了一把勁,越來越多的餐廳用上了送餐機器人。如果再配合炒菜機器人,或許可以將門店員工的數量壓縮到最小限度。
但問題依然存在。眼下,炒菜機器人還不會備菜。連鎖餐廳還必須購置其他設備完成食材清洗、稱重、切菜等工序,加工成半成品。而且炒菜機器人程序中設定的菜譜品種有限,各制造商還需要進一步研發后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