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 我省是我國燕麥的主產區,年種植面積大于10萬公頃,具有良好的資源優勢,近十年來,燕麥為青海省的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高寒地區燕麥飼草收獲期適逢秋雨連綿時期,收獲不及時的飼草霉爛問題十分嚴重,自然攤曬方式下飼草營養流失嚴重,粗蛋白等營養成分的保存率只有40%-50%,生產出的草產品多而不優,品相差,質量不穩定,價值無法提升。如何提升青海省飼草產品質量成了現階段飼草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為此,青海省飼草產業科技轉化研發平臺長期致力于關鍵技術攻關,并從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引進相關技術進行在地化熟化。經過多方努力,全國首套燕麥飼草機械干燥設備于2015年7月落戶青海省飼草平臺門源試驗示范基地-門源縣富源青高原草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建成了國內首個開展禾本科飼草機械干燥技術研發的科研基地,通過幾年的設備改進與技術攻關,基地現已建成國內第一條可年產1噸以上優質燕麥烘干草的生產線1條,制定出高寒地區燕麥青干草機械化干燥技術標準1套,為飼草產業創新發展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2019年10月15日,青海省飼草產業科技轉化研發平臺燕麥飼草機械化干燥技術現場展示會在門源基地召開,全國相關領域的學者和企業人員全程觀看了燕麥飼草機械化干燥過程。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王德成教授說,能在高寒地區開展飼草機械化干燥技術研究是一種創舉,是一種沒有污染、不落地收獲加工的新技術,它打破了以往飼草生產的傳統理念和方式,是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有效體現,青海在飼草生產加工上應該有自己的區域特色,燕麥干燥的“門源模式”應該得到借鑒與推廣,其具有很強的科學引領性,應盡快制定出相關技術標準,開展飼草分類加工,進一步加快推進飼草料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草牧業生產能力和效益。
高寒地區燕麥飼草機械干燥技術研究已開展5年,各項技術指標已趨于穩定,燕麥烘干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保存率可達85%以上,蛋白含量達8.59%,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為23.61g/100g,品質達到澳洲燕麥鉆石級別,通過機械干燥,比自然晾曬各項指標都有顯著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來源:青海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