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地處南海之濱的廣東陽江,秋高氣爽,持續30℃的氣溫并沒有阻止千里之外的大足刀剪人特別是一批“刀二代”人的心儀。
10月16日至17日,來自李生貴刀具、金忠刀具、永利刀具、橋豐五金等企業的20余名“刀二代”人,跟隨大足60多家刀剪企業、80多人的隊伍,乘飛機、坐高鐵、組合自駕,奔向同一個目標——“中國刀剪之都”陽江。
10月17日,這里舉行中國日用五金制品協會五金分會中國刀剪專委會理事擴大會暨中國刀剪行業發展論壇、全國刀剪行業第二十一次信息交流會。
10月18日至21日,這里舉行第18屆中國(陽江)國際五金刀剪博覽會。
“陽江有我們大足沒有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信息和新產品,是中國刀剪產業的‘風向標’,作為刀剪人不去就怕錯過機遇……”李生貴刀具廠的“刀二代”李小川說出了大足“刀二代”此行的共同心聲。大足“刀二代”之眾,為參加歷屆陽江刀博會之最。
全國刀剪發展論壇上,“十八子的品牌之路”“張小泉企業再生級”“陽江五金刀剪企業云平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刀具耐磨性的加工方法”等主題演講;刀博會上的rkef工藝合金材料、激光熔覆技術耐腐蝕性刀具、新數控磨刀設備、工業機器人等,深深吸引著大足“刀二代”人的目光,讓人茅塞頓開。
“1人操作6組智能化磨刀設備可頂20人操作的普通設備,效率提高1-2倍以上,不可想象,不可想象。”首次去陽江的金忠“刀二代”金小皓連聲感嘆。他說,大足刀剪產業之所以不如陽江,一是我們在先進設備上投入不足,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我們的產業鏈條缺失,多年來,我們的發展,大到機器設備,小到模具、砂輪、砂帶以及一些輔助材料,無一不從陽江采購。換句話說,大足刀剪業的發展離不開陽江,但陽江發展速度和經驗確實讓我們不得不服氣,我們要發展,唯有調整思路才能讓大足刀剪大放光彩。
陳虎,今年35歲,跟隨父親走南闖北銷售大足五金刀具一干就是15年。去年回鄉毅然投資辦起了重慶俊發廚具有限公司,今年9月投入試生產,方才感到技藝等多方不足。此行除在刀博會上“淘金”外,連日來還深入5家企業面對面考察,每晚常琢磨別人的管理及刀具樣式。
27歲的劉川與父親劉澤科一起在刀具和機械設備展區轉悠了一天,還跑到設備廠家采購了價值近20萬元的一組全自動打磨機、一組自動洗刀機及輔助設備。
像李小川、金小皓、陳虎、劉川一樣,鄧家刀“刀二代”鄧光躍、橋豐刀剪的黎勇、渝夫人刀的尹金剛、瑞寶利刀趙龍等,他們也日程滿滿,在刀博會、在生產企業、在設備廠家努力吸收先進管理、市場營銷、新設備、新材料、新款式等“養分”。
李小川感言,想要生存,創新與變革是唯一的出路。市場永遠不變的規則就是市場永遠在變。企業要緊跟市場腳步,不斷審視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不斷思考企業存在的價值,只有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才能讓企業找到生存之道。
大足“刀二代”的扎堆出場,讓河南制刀人倍感驚訝?!昂弥怼钡囤w總連連豎起大拇指:“我看到了中國刀剪的未來,看到了大足刀剪的希望,我為大足驕傲”。本報記者胡才榮
來源:上游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