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加拿大駐華大使館主辦的“對話加拿大”系列活動近日在北京舉辦。初秋的北京寒意漸深,但中加兩國多位專家學者和高校企業代表,將東直門外大街不大的使館活動區的氣氛點燃。大家齊聚一堂,就本次活動的主題“替代能源:驅動未來的潛能”,展開了一場關于清潔能源與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討論。
35歲的泰勒(dustin taylor)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埃德蒙頓一個傳統石油家庭。從父母輩開始,油田就為他們家創造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中學畢業后,泰勒繼承了父母的職業,成為一名油田技術員。
但幾年前,油價下跌給了以石油開采加工和天然氣產業為經濟支柱的阿爾伯塔省一記重創,泰勒整個部門因此失業。
深思熟慮后,他決定重新回到學校學習,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的推動者。“我不僅僅是為自己,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泰勒說,現在他已經在一家太陽能板安裝公司開始了新工作。
能源消費轉型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泰勒的經歷反映出加拿大清潔能源發展的強勁勢頭。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即便是坐擁億桶級石油儲量的阿爾伯塔,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考慮如何使黑色的工業血脈更加綠色。
根據加拿大環境和氣候變化部提供的報告,1948年以來,加拿大陸地平均氣溫上升了1.7攝氏度,北方、草原地區和卑詩省北部上升速度更快,其中加拿大北方的平均氣溫上升2.3攝氏度。而這一數字,在全球為0.8攝氏度,這意味著,加拿大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全球的兩倍。
“加拿大很多地區的冰山都在融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并駕齊驅,而不是考慮應該舍棄哪一個。”加拿大駐華大使鮑達民(dominic barton)開門見山地點出二者關系。
而對于同樣正在積極調整能源結構的中國,阿爾伯塔大學校長杜文彬(david h. turpin)認為,此時沒有哪個地方比這里更適合討論能源未來的話題。“國際能源署預測,2035年前,中國人均能源消耗量將超過歐盟;2040年前,能源強度(每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在中國降低速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這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和環境價值。”杜文彬說。
加拿大廣闊土地上的稀少人口,靠高效的交通與能源系統連接,而能源系統也是加拿大與世界連接的橋梁,占加拿大年度gdp的13%。
中國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中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轉型會對加拿大產生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并不局限于我們的能源工業和出口業務,還將對我們如何消費能源以及如何為城市、鄉鎮和交通系統供電產生影響。”杜文彬說:“我們需要設計包含清潔低碳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系統來促進未來經濟發展。”
如何攜手應對共同的未來?
重大環境問題無法靠某個國家單槍匹馬解決,各國技術與研發團隊之間加強溝通與交流顯得格外重要。今年9月,清華園工字廳又迎來了老朋友來訪,阿爾伯塔大學與清華大學校長在這里簽訂了新的綜合科研合作諒解備忘錄。綿延二十載的合作情誼,讓阿爾伯塔大學與清華大學在碳捕集、利用和儲存技術等相關項目方面建立了長效研究機制,致力于減少碳氫化合物的溫室氣體排放等其他環境影響。
在這些合作項目里,智能電網是有效利用清潔能源必不可少的途徑。作為北美智能電網領域權威,阿爾伯塔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李運帷已經和清華大學在這一領域開展了多年合作。
“一方面,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另一方面,又要實現快速轉型,如何運行電網很關鍵。中加兩國電網負載設計不一樣,但都必須研究更多的直流和交流電轉換系統,調控和減緩混合能源在供應和輸出上的大幅波動。電網運行不可能只靠單一能源,混合系統更有可能搭建起未來的能源轉換機制,以提高整個電網穩定性。”李運帷表示。
“來之前,我確認了一組數據。”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李政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已經達到14.3%,但這一數字還不足以令我們驕傲。挑戰和解決方案無國界,能源過渡與轉型是技術問題,更受政策驅動。
阿爾伯塔大學和清華大學之間的合作,除了各個實驗室之間,跨學科之間也在進行交流。例如,阿爾伯塔大學工程系教授左明健(ming zuo)正帶領團隊與清華大學聯合開展風電場研究工作。項目能通過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生產更經濟可靠的風能。
來源:中國環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