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文
嚴文婷 實習生 郭朋城/圖
wcg2019的“比武”場上,劍光凌厲。手持長劍的,是一臺臺筆記本電腦大小的裝甲機器人。這是有著“電競奧運會”之稱的wcg第一次加入機器人格斗大賽這一項目。而“比武”的機器人們,來自深圳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工匠社合伙人林銳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正在打造一個全新的“江湖”,那里有像是從科幻電影中走出的格斗機器人,而玩家可以通過體感裝備、手柄、手機app等來操控它們。
讓“高達”動起來
談起成立公司的初衷,工匠社創始人招俊健說原因很簡單,為了實現從小的機器人夢想,“我小時候就喜歡變形金剛、樂高、四驅車這類玩具,當時最想擁有一個會動的高達。”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2015年前后,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的服務機器人、運輸機器人等,企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來定制、研發相關的機器人。招俊健認為以當時的技術,已經有條件將格斗機器人從科幻電影搬到現實中。于是,2015年底,工匠社公司成立了。
成立之初,公司就面臨一個問題:所屬行業市場幾乎處于空白,不存在競爭的同時,研發也要完全從零開始。“格斗機器人要保證穩定性,并且能快速運動,形態也要滿足消費者預期。”招俊健表示。
工匠社從公司成立到生產出第一款產品,歷時13個月,中間除了要研發機器人的外觀設計、材料選擇、電路設計、運動控制系統等,還要克服產品太新、沒有相關供應鏈的問題。
目前,工匠社有兩款主打產品:近身格斗戰士ganker和高速遠程射擊戰寵geio,適用于對戰競賽、多人游戲及stem教育。公司獲得了十幾項國家專利證書,其中有三項尤為值得一提,分別是:無方向運動底盤設計、運動控制系統和低功耗視覺識別算法。
催生新的競技工具
底盤對于機器人而言,承載著最為基礎的移動功能,是機器人零部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工匠社的兩款格斗機器人,均采用自主設計的四軸無方向底盤。所謂的無方向,實質上和“萬向”是同一個意思,搭載該種底盤的格斗機器人在競技中移動方向完全不受限制,能讓使用者體驗到機器人非常靈活、快速的運動能力。
而低功耗的視覺識別算法同樣是工匠社的技術創新之一。傳統的視覺識別技術需要大量的計算過程,因此對芯片的要求比較高,而工匠社通過不斷將算法壓縮,使得圖片識別的過程能夠在供玩具使用的芯片上進行,極大地節省了機器人的成本。
在格斗中,工匠社的兩款機器人可以通過手柄、手機app、體感與肌電控制系統等多種方式操控,操作設備也由工匠社自主研發。
自2016年開始,工匠社開始運營競技格斗機器人的相關賽事,并將這一項目首次引入“電競奧運會”wcg,成為后者2019年-2022年的機器人項目獨家戰略合作方。
“我們和wcg是互相發現的。電競比賽已經發展到pc端和移動端之外,ai、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競技工具,而工匠社的ganker機器人就是其中一種。”林銳告訴記者。
產品、賽事、ip三管齊下
林銳告訴記者,公司成立幾年來,可以感受到格斗機器人品類從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逐步得到了大眾的認可,預測兩到三年左右,科技體育行業將會貼近現在的電競規模,而職業的機器人格斗師也將逐漸出現。
來源:晶報數字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