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有這么一家公司,公司成立40余年,卻只堅持做一件事。在細分領域不斷精耕,低調而專注,把品質做到了極致,把市場做到了第一。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公司——nippo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nic)。近日,儀器信息網來到了美麗的高槻市(位于日本京都與大阪之間),實地走訪了著名汞分析儀制造商nic,近距離觀察nic的公司理念與成功之道。
此行得到了nic海外銷售高島大輔先生(左)和nic銷售經理安田隆志先生(右)的熱情接待。
nic總部印象
全球汞分析儀市場規模在2~3億元人民幣之間。誠然,與其他領域相比,這個市場規模不算大,但這一細分領域仍出現像nic、milestone、leeman、lumex、tekran等諸多優質玩家,市場競爭激烈。其中,nic以約25%的市場份額,穩坐汞分析儀市場頭把交椅。
追溯公司的發展歷史,nic脫胎于世界著名x射線科學分析儀器制造商——株式會社理學(rigaku)的測汞儀業務。1978年,rigaku測汞業務及人員正式從rigaku獨立出來,成為nic。
rigaku總部大樓,nic位于該樓4層
在前廳看到了中國國旗
成立40余年,年銷售額8000萬元(人民幣),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單拎出其中任何一條,我們都會理所當然的覺得,這家公司規模一定不小,辦公樓一定很氣派。但當我們真正走訪時,才發現并非如我們所想那樣。
nic 總部辦公室一隅(一)
nic不但總部占地面積不大,而且還是租賃來的,位于rigaku公司4層的一塊獨立區域,目測面積在300-400平米。就在這有限的區域里,從研發,到生產,到銷售,到客服,所有員工均是開放式辦公,就連社長也不例外。
nic公司社長 吉岡芳明先生
乍一看,給人的感覺是擁擠。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切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條。
nic所有員工穿著統一的天藍色工裝,安靜而專注的從事手上的工作。桌面堆疊辦公用品雖然繁多,但排列整齊有序。地上畫了規整的黃線,用于劃分不同工區,所有員工都自覺在規定區域內活動。
nic 總部辦公室一隅(2)
據高島大輔介紹,nic 2018年銷售測汞儀400多臺。這400多臺測汞儀就是在這里由研發人員手工一臺一臺、一個部件一個部件細心組裝,并完成出廠檢測。
技術人員在研發汞檢測設備
汞檢測設備研發和組裝區在工區一角。桌面放置了大大小小各類零部件和機盒,雖紛繁,但干凈、規整且錯落有致。走訪人員不得不感慨,nic將空間資源利用到了極致,并且保持了高標準的潔凈度。
汞檢測設備組裝桌面
在參觀nic公司工作環境時,發現一張有趣的“熊本熊”提示語宣傳單,俏皮的卡通警示標語,讓我看到了nic員工可愛、幽默的一面。大家知道,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大規模爆發了水體汞污染導致的水俁病,至今仍有不少患者飽受水俁病后遺癥摧殘。這是給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一記警鐘,而日本民眾感受尤為深刻。
靠近汞分析儀的墻壁上貼了“熊本熊”警示標語
nic汞分析儀
作為特殊的金屬,汞在自然界存在形式多樣,也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在古代,汞被女人用作“鉛黛”,亦或是被煉丹術士當做“長生不老藥”。到現代,汞被用于溫度計和熒光燈管中。可以說,汞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存在。但它是一把雙刃劍,由于對汞的濫用,人類一直受到它的威脅。所以,對汞的檢測和控制尤為重要。
汞
目前,對汞的檢測主要有兩種方法——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
做汞分析設備的公司很多,但40多年只專注做汞分析儀的僅此一家。nic自1978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汞分析。nic汞分析儀可以針對土壤、空氣、水、石油、食物等物質中所含有的微量汞進行檢測,旗下有ma、pe、ra、wa、emp五大系列涵蓋高、中、低端測汞儀,產品多達十幾款。
nic汞檢測設備
據安田隆志介紹,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與其他汞分析儀器研發公司相比, nic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其優勢是善于把樣品中各形態汞變成汞原子并提取出來,而這正是汞檢測前處理的難點所在。
計劃拓展中國市場
2017年8月,國際社會《關于汞的水俁公約》生效。 公約涵蓋了人為汞污染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禁止建立新汞礦、淘汰現有汞礦、規范手工業和小規模金礦開采,減少汞的排放和使用。“隨著公約的生效,測汞儀市場規模無疑會持續擴大”,高島對儀器信息網編輯介紹到,“汞分析市場將迎來大幅增長”
2018年,nic針對中國市場推出兩款汞分析儀——ma-3 solo 和emp-3。其中ma-3 solo采用熱解汞方式進行樣品前處理,emp-3是手持式汞分析儀。
在談到中國市場時,高島說:“中國汞分析市場潛力巨大,接下來會擬定方案進一步拓寬中國市場。”
儀器信息網編輯與安田隆志、高島大輔合影
后記
走訪這家“小而精美”的公司著實讓我們感觸很深。在我們問為什么nic不拓展其他業務或者開辟新的市場,以獲得更大發展時,對方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選定一個細分,堅持做下去,不會因為市場“熱鬧”而盲目追隨,也不會因為市場“受冷”而自暴自棄,在我看來,這恰是典型的日本工匠精神。用一生的時間鉆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鮮見,有些行業還出現一個家庭十幾代人只做一件事。這種特質已經深深烙入日本民族的身體,他們習慣著這種烙印帶來的影響。相信這也是日本儀器乃至整個日本工業給人一貫高品質印象很重要的原因吧!
來源:儀器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