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燈飾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采購商。
之 經濟
新中國成立的70年,也是中山市由小縣城升格為地級市,從農業小城逐漸發展成工業強市、教育強市和文化科技齊頭并進的創新城市的70年。設立專業鎮、港臺外資進駐、民企崛起……2018年,這座以偉人命名的城市,僅憑1784平方公里的面積創造了3億元以上的gdp總值、10萬元以上的人口gdp均值,成就世人艷羨的中山速度。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深水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中山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向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發展定位邁進。
70年突破
民營企業高度發展成就中山速度
10年前,在遙遠的哈爾濱,哈爾濱人方峰剛為他的自行車買了一把新鎖,此時他不知道,這把鎖具來自遙遠的南方小城——中山。10年后他來到中山市小欖鎮工作,才發現當年買的鎖具,在這個小鎮隨處可見。
小欖鎮是中山專業鎮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五金行業是小欖的傳統優勢行業,其中鎖具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四成以上,被稱為“南方鎖城”。此外,小欖出產的男士內褲占中國七成以上的中高端市場,五金制品、化工膠粘、打版制鞋、印刷包裝、led新光源等都是小欖鎮的主力工業制品。這種專業鎮發展模式,一度是“中山速度”背后民營經濟發展重要模板。
古鎮燈都、小欖五金、沙溪服裝、大涌紅木……可能很多家庭的一盞燈、一套沙發、一件休閑衫,就來自中山。然而,40年前,當時的中山人除了基本的米、面、糖、鹽等生活物資外,不少涉及多產業鏈條加工的工業品如電視機、空調、洗衣機等需要使用外匯券從港澳地區高價購買,隨便一件就是一個家庭好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工資收入。
中山人不服輸,抓住改革開放的浪頭,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排頭兵。據有關資料顯示,為了吸引外資進入中山發展,不少中山官員蹲守車站港口,直接拉企業家商談,為工業項目落地絞盡腦汁。佳能、寶元、精細化工……一個個項目落地,中山工業布局從無到有,從有到全。
中山從此走上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根據中山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中山gdp總值僅5.7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76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為2.02和0.98億元,農林業等第一產業依舊占據生產總值的大頭。在民營經濟全面開花下,截至2018年底,中山gdp總值高達3632.7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僅61.59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已增長至1780.23億元和1790.88億元,成為中山經濟發展的主力支柱。根據中山市2018年年鑒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中山gdp總值增速高達17512.2%,其中第二產業高達61662.7%,第三產業高達25286.5%,高速已經不盡能形容中山速度,也就是這樣的速度下,中山成為廣東四小龍的代表之一,也成為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參考樣板。
70年飛躍
中山人們生活量、質劇變
gdp奇跡發展的背后,是中山人們生活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勝利。在2018年多個主流城市人均gdp排名中,中山市力壓群雄成為珠三角為數不多的人均gdp超過10萬元的城市,名列全國百強的18名。
生產力的增長帶來了中山人收入的直線提高。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04元,是1996年的5.9倍;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2100元,是1996年的9.9倍。從上世紀80年代幾十塊到90年代幾百塊,再到21世紀后數千元甚至過萬元,不少中山人的月工資條見證了中山人均收入水漲船高,也反映了中山經濟發展迅猛。
隨著居民收入日益增加,市民的消費支出也大幅增加,生活品質逐步提升。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180元,是1996年的4.8倍;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603元,是1980年的73.1倍,是1996年的5.4倍。
“絕對沒想到今天能有現在的好日子!”1948年出生的中山本地居民楊婆婆71歲,她猶記得,四五歲記事伊始,只能選擇農民這一條路,全家務農,困難時連稀飯也吃不上;在十多歲到二十多歲的青少年期間,最窮時一家只有兩個勞動力,9口人一年只有幾十塊錢,買東西用糧票。“那時候不少人憧憬外面的生活,就連舊金山的跛子也有不少靚女愿意嫁”。但這樣的生活很快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出現極大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末,楊婆婆率先到一家港企工作成為一名工人,工資從以分來計到以百元為單位,慢慢地,到了千禧年后,工資邁進了3000元大關。
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進一步提高。從20世紀60年代渴求香港親戚的二手服裝,到七八十年代集全家積蓄勉強購買一臺彩電,到90年代可直接買國內的洗衣機等,再到現在足不出戶使用智能手機。
楊婆婆個人生活的變化折射的是,中山城鄉居民在食品、衣著、生活用品、交通通信、居住等項目支出均大幅增長,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距不斷縮小,中山人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70年求新
中山經濟轉型升級謀求深層改革
時至今日,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山也走進經濟發展的下一個深化階段。
以二產主導,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產業是中山的經濟命脈,但自2011年開始,在產業結構轉型優化的過程中,第二產業占比下滑明顯,2018年第二產業占比已降至49.01%,已經低于三產占比0.3%。如何謀求轉型成為中山未來夯實、發展、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來源:奧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