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風雨歷程,如今的中國,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帶動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盛,一大批新職業不斷涌現。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將用系列數據報道,勾勒“新時代新職業”的誕生與成長,關注它們為新經濟注入的活力與動力,給你我生活帶來的變革。數據系列報道推出第二期——讓工業機器人乖乖聽話的人。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與系統運維員,前者是機器人的“指揮員”,負責讓工業機器人“乖乖干活”,后者是機器人的“家庭醫生”,確保機器人“身體健康”不出錯。今年4月,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這兩個職業,被列入人社部等部門發布的13個新職業名單。根據工信部測算,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將達到100萬臺,屆時人才需求量超過20萬人。需求大,前景好,待遇可觀,帶著眾多光環的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受到社會追捧,成為眾多小鮮肉小姐姐們的就業方向之一。
【收入前景】
廣東順德一名95后小姐姐,就讀于一家高職院校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畢業后成為一名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在工廠控制臺上設置好參數,讓智能機械臂前進行生產線的實際工作。而她身邊好幾名年過三十的系統操作員同事,則是參加社會相關工業機器人技術培訓機構的學習,從普通工人轉型而來,轉型后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
根據職友集數據顯示,約七成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的月薪集中在4-8000元,一成收入超過8000元。而工業機器人維護工程師收入在7000-10000元/月,系統集成工程師月入甚至超過兩萬元。盡管不同地區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薪資水平有一定差別,但對中國千萬技術工人來說,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轉型空間。
【人才需求】
每萬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自動化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這一指標越高,意味著自動化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ifr數據顯示,韓國以每萬人使用710臺工業機器人位居榜首,中國每萬人使用97臺工業機器人,略高于亞洲平均指標(每萬人使用75臺工業機器人)。ifr認為,“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勞動力市場,所以目前在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方面還有很大空間?!?/p>
在工業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以及“機器換人”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出現“一將難求”的情況。根據工信部規劃,2020年我國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為 20萬人左右,且每年仍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
【專業培養】
近年來,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機器人技術研究與本體研制方向的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在硬件基礎與技術水平上取得了顯著提升,但現場調試、維護操作與運行管理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依然有所欠缺。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對近7年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備案結果數據進行采集分析,2013年,全國僅有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兩年后的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容量已經達到約 26 萬臺,同年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增長至45家,不過當年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高職畢業生仍只有不到200人。
隨著社會上對培養該領域人才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全國多個省份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技術專業培養大幅增長。2016年開始,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數量爆發性增長,開設這一專業的院校達到238個,到2019年全國578個高職院校共開設634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其中,河南省共有48家高職院校開設了56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全國最多;其次是廣東和江蘇。
【市場支撐】
人才需求背后是龐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前不久,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顯示,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7.3億美元,連續7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稱,從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來看,中國遙遙領先,2018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為13.32萬臺,超過了第二名到第四名的總和。日本以5.24萬臺、美國以3.81萬臺、韓國以3.76萬臺分居二到四位。
國內各省份機器人生產實力如何?2018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3.2萬臺套,占全國22%。天眼查數據顯示,廣東省的機器人企業數量最多,超過全國總量的三成;其次為江蘇省,約占12.4%。
下個新職業馬上來!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