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774 > 640 164 >
640 164 >
1970年7月16日。
在員工的歡呼聲中,湖南省汽車制造廠在邵陽市五里牌正式掛牌成立。它是湖南省內最早生產汽車的國有企業。
640 164 >
2019年9月,陽光把水泥地面曬得滾燙,站在湖南汽車制造廠舊址上,目之所及,多是關門閉戶的嶄新門面和小樓房。我們只能從一旁的汽制幼兒園和手機地圖“汽制社區”的名稱上一窺這片土地的過往。
60年代末,三線建設如火如荼,但我省機動車輛奇缺,交通運輸緊張。
省外買車,不如自己造車。1969年國慶前夕,5輛仿制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解放牌”的hq-140型“湘江牌”載重貨車在株洲試制成功。隨后,“湘江牌”汽車的試制全面轉向邵陽。
當時,主要汽車配件大多在邵陽及周邊地區生產。省里決定,將位于邵陽的省汽車配件廠擴建為省汽車制造廠(以下簡稱“湖汽”)。
1970年7月16日,“湖汽”正式成立,懷著“建設毛主席家鄉的第一個汽車制造廠”的美好理想,千余名建設者風塵仆仆來到邵陽。
他們眼前的,是幾間簡陋的小廠房、舊機床。喝塘水、睡地鋪、挖土方,工人們在邵陽扎下根來,并不斷想辦法征地建廠、籌集資金。
然而,更大的難題是人才荒、技術荒、設備荒。“湖汽”的前身湖南汽車配件廠僅有員工200余人,只能生產螺絲螺帽、壓板、剎車盤之類的小型汽車配件。為此,省汽車生產辦公室從省機械局等單位抽調了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以熟帶生,以老帶新,廠里的技術和研發力量由此得以充實。
李芳林當年剛滿20歲,從部隊轉業來到“湖汽”第三車間當車工。之后40年,他從車工干到廠長。他回憶,因關鍵的設備缺乏,汽車無法實現批量生產,技術員和工人就地取材,土法上馬。“那時候我們真是干勁足,以廠為家,不計個人得失。我們搭建起300平方米的簡易工棚,從此工棚內號子聲日夜不絕,激勵人心。沒有車架縱梁滾壓機,就以現有的卷揚機代替壓模設備,土法造出車輛大梁;沒有油壓機套裝套管,就揮動大錘夯;沒有設備處理表面汽車零件,就架鍋燒堿水煮油去污……”李芳林說,當時工作辛苦,收入也不算高,但工人們都神氣十足,“街上車都沒幾輛呢,我們卻是造汽車的!”
1970年,該廠共生產出154輛汽車。
432 266 >
用土法造出的“湘江牌”汽車問題不少。“載貨4噸,時速僅60公里/小時,還經常出現毛病。”李芳林回憶,購買汽車的都是省內的單位,一旦出現問題,廠里就趕緊派人去“售后服務”。排除了故障之后,他們還要回廠召集人員研究改進車輛。
除了自己研究,還要外出“取經”。1971年,“湖汽”派了十多名先進工人去“一汽”學習。他們將學習成果帶回“湖汽”,又舉一反三,攻克新的技術難點。
1970年至1978年,“湖汽”人自行設計建造30多臺大型設備,改善了汽車廠的生產條件。同時,隨著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數量的增加,湘江牌汽車的產量和質量逐步上升。
李芳林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我們的汽車還參加了全國汽車長跑試驗,經國家鑒定批準后可在全國范圍內銷售。”
640 164 >
湖南汽車制造廠的建立,為湖南的汽車工業發展,寫下了“第一章”。該廠的建立和發展展示了湖南汽車工業的歷史圖景,是湖南工業發展奮斗歷程中的一個剪影。
近年來,湖南汽車制造業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大眾、吉利、廣汽、比亞迪、北汽等多家主流汽車制造商相繼入湘,湖南汽車制造產業在全國版圖中的地位和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新“湖汽”創造的新圖景正在開啟。
640 29 >
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委網信辦指導 新湖南客戶端出品
記者 廖慧文 視頻 周林熙 實習生 朱格林 視覺 陳青青
來源:湖南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