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國建筑一則大股東減持公告引發市場關注。受關注的點在于股東方大家人壽是“借道產品”減持了中國建筑,減持數量為10.38億股,占中國建筑總股本的2.47%。《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大家人壽減持中國建筑是換購了3只etf產品,隨后,大家人壽可以逐步賣出其換購的etf份額,從而實現變現。
大股東換購etf變相減持,順利避免了大股東直接減持對二級市場股價的影響,成為眾多股東減持的新選擇。
但有公募etf基金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股東換購etf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對股價產生沖擊,以往案例中成分股股價均在換購后明顯受挫,etf凈值表現也會受到影響。
大家人壽通過3只etf減持中國建筑
9月20日,中國建筑發布《關于5%以上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隱藏在這份公告背后的,是大家人壽一筆超60億元的“借道etf產品減持計劃”。公告顯示,中國建筑的第二大股東大家人壽(原持股比例11.06%,減持后持股比例8.59%)對公司進行了“減持”,持股從46.44億股降至36.06億股。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人壽此次減持中國建筑,是通過換購3只etf產品的方式。相關公告顯示,2019年9月18日,大家人壽將持有的4.15億股中國建筑股份換購了博時中證央企創新驅動etf份額,將持有的3.11億股中國建筑股份換購了嘉實中證央企創新驅動etf份額,將持有的3.11億股中國建筑股份換購了廣發中證央企創新驅動etf份額。
借道etf變相減持,在今年以來似乎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常規操作”。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今年3月份三七互娛控股股東首次換購銀華msci中國etf開始,截至9月20日,已經有48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施了換購etf的間接減持計劃,在大股東順利拋售這些etf份額后,其將累計實現變現金額超過200億元。
尤其是從今年6月份開始,借道etf的減持方式開始被更多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采用。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 6月份之前,市場中共有8次大股東換購etf的案例;6月份以來截至9月20日,已經有39次大股東換購etf的案例。
通過etf減持實現股東和基金的雙贏?
事實上,從目前被大股東換購的etf產品來看,這些etf產品絕非是簡單的“通道產品”。如華夏創藍籌etf、富國etf、工銀瑞信滬深300etf、銀華msci中國etf等,大多是公募頭部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作為一只指數基金產品也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大股東在換購這些etf產品后,完全可以將其作為投資工具長期持有。
通過換購etf實現變相減持為何突然火熱?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這種方式繞開了對二級市場股價的直接影響,避免直接對其他持有人利益的損害;另一方面,大股東確實有減持的需求,基金公司也可以通過發行這樣一只etf產品實現規模的突破,對兩者而言會形成雙贏的局面。
具體來看,此前,上市公司大股東有切實的減持需求,但直接減持會導致對成分股價格產生影響,而通過換購etf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交易etf不會導致成分股在二級市場上買賣,能夠避免對成分股價格直接沖擊;其次,大股東在換購etf產品后,不需要再考慮發布減持公告敏感期的問題,隨時可以在市場賣掉etf;此外,etf在二級市場交易可以免征印花稅,etf的交易傭金通常也低于股票的交易傭金。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多位公募etf基金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提到,從實際情況來看,相關成分股在大股東發布換購公告后股價均有明顯受挫,etf凈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投資者在選擇etf產品時,要留意是否有上市公司大股東換購的計劃。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