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原油市場來說,這個夏天經歷了一大串利空: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pmi指數連續位于榮枯線下方、全球汽車生產十年來首次出現年度下滑、全球經濟放緩風險升高等。多重不確定性反復碾壓油價,直到“黑天鵝”來襲——沙特油田遭遇無人機攻擊,油價應聲飆漲。不過在沙特表示石油產出有望在月底前恢復正常后,油價又旋即大幅回落。
在過山車式的行情中,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特再次成為原油市場關注焦點。9月初剛上任的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親王還沒點燃“三把火”,就已經歷戰火考驗。從某種意義上說,油田遇襲讓沙特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即油價上漲,但是以沙特切身利益損失為代價。由于一半產能受到影響,即使油價回到去年10月每桶80美元的位置,沙特的政府預算也難以平衡,更無助于其國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明年ipo獲得較高估值。
沙特今年夏天的海運出口量每天在650萬桶左右,為了限產保價,該國還有大約100萬桶的閑置產能。如果以每桶50美元的價格每天賣出750萬桶石油,收入確實要比以每桶60美元每日賣出650萬桶石油還少。雖然油田遇襲后油價漲到每桶70美元,但如果每天只能賣出350萬桶油的話,收入仍是大幅下跌,即便油價升到每桶80美元依然有虧空。
因此恢復產能是沙特的當務之急。在遭受打擊后沙特石油完全恢復供應至少需要數周時間,畢竟遭襲的石油設施有19處彈著點,至少有5座穩定塔受損。雖然沙特說三周時間能恢復生產,但市場人士認為一旦修復設施和恢復生產時間超過4周,國際油價甚至有逼近三位數的可能。
從市場后續走向看,對油價影響深遠的除了沙特恢復產能的速度外,還包括該國對發動襲擊的胡塞反叛力量的報復烈度和持續時間。在局勢錯綜復雜的海灣地區,一旦沖突升級,有可能將另一個重要產油國伊朗也牽扯進來,那對原油市場將造成持久性影響。
即使原油恢復產出,對原油行業的安全風險重估也會消耗大量成本。攻擊沙特石油設施的無人機估價每架約300萬美元,這次出動了10架無人機,加起來價值也僅有3000萬美元,而其影響的則是一個價值1.7萬億美元的大市場。之前人們對中東能源安全的重點集中在保障霍爾木茲海峽等能源通道順暢等環節,忽視了產業鏈上游的安全,因此在今后的行業評估中會加大相關安全因子的權重。
之所以市場普遍對中東原油生產系統的脆弱性估計不足,是因為習慣了美國在這一地區扮演“治安警察”的角色。從上世紀70年代后,美國為了保證能源供應和石油美元的穩定,一直注意維護海灣地區的秩序。但近年來隨著頁巖氣革命,美國能源自給自足程度提高,不僅產量已經超過沙特,且有可能成為石油凈出口國,這讓中東地區在美國戰略版圖上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再加上美國孤立主義抬頭,其結果是特朗普政府去年12月突然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在減少投入的背景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持續下降。
在襲擊發生之前,國際原油市場處于艱難的再平衡過程中。在供給方面,美國實施制裁削減了委內瑞拉和伊朗的石油出口,利比亞的產量也受到國內沖突再起的威脅。而在需求方面,從巴西到印度等多個主要新興市場增長前景下降,石油消費前景正在惡化。基本面“雙降”讓油價基本維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的水平上,而沙特油田遭襲則再次打破平衡,讓原油市場重新處于震蕩中。
原油市場震蕩輸家無疑是沙特,而贏家就多了。美國和加拿大等未參與限產協議的產油國成了受益者,他們會努力加大產能填補市場供給。尤其是近年來北美頁巖油生產商已經成功壓低生產成本,在硝煙過后他們有機會迎來收獲季節。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