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滿大街的汽車,你能想象過去的國產汽車是榔頭敲出來的嗎?
1983年,第一輛桑塔納轎車在上海汽車廠總裝車間組裝時,專門辟出一塊不大的地方安裝10多米長的手推導軌,開始手工作業裝配汽車。那時候,制造轎車是放在長凳上用榔頭敲。直到打開從德國運來的木箱子,取出“白色車殼”時,大家才第一次意識到現代汽車總裝不是“敲出來”的,而是“拼起來”的。到1986年11月,輪胎、無線電、揚聲器和汽車天線,是僅有的四個國產化零部件,國產化率僅為2.7%。
國外記者來廠參觀采訪后,曾這樣寫道: “大眾汽車好像在一個孤島上生產——這里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這些記者斷言:“桑塔納轎車項目既是成功的史篇,也是失敗的研究報告。”
1987年,我到上汽工作。此前,我在紡織系統干了27年。
對汽車行業,我是個外行,一進企業就把全部精力花在了對汽車行業的了解和研究上。上海汽車廠原叫上海汽車拖拉機公司,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家廠房陳舊、設備老化、破爛不堪的弄堂小廠,有些廠房和設備還是上世紀50年代甚至解放前留下來的。
硬件容易提升,軟件改善則需要觀念的進步。
桑塔納國產化,本質就是國際化。當年有一個細節,上海汽車工業的那些弄堂小廠,環境臟亂差,尤其廁所內污垢嚴重,還散發出濃烈異味。
我當時就琢磨:這種環境下能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汽車零部件嗎?從國外引進的設備和技術在這種環境下能維持多久?
于是,改革從整治廁所環境開始,首先在廁所里安裝了卷筒紙和烘手機。小小的改變讓中外員工奔走相告,并在行業里引起連鎖反應。一次,一位外賓在使用廠里經過改造的廁所后,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喜出望外地叫其他外商來參觀,說中國工廠現在也有整潔文明的廁所了,“一個廠長連廁所都管不好,就不可能管好企業”。
“廁所革命”之后,我們受“經濟特區”的啟發,又提出“生產特區”的想法,把承擔國產化任務的車間從設備到人員全部按照現代化標準進行改造。“生產特區”作為管理樣板推出后,無論是生產環境,還是員工精神狀態都與從前大不一樣。其他車間也都紛紛效仿,由此引發全廠管理水平脫胎換骨的升華。伴隨桑塔納國產化而來的“生產特區”,后來被稱為“一場管理的革命”。
國產化攻堅戰啟動兩年后,桑塔納國產化率突破40%,并持續上升,最后整車國產化率接近100%。當時,上海還牽頭組建了“桑塔納國產化共同體”,從上海到整個長三角,方方面面的市場主體參與到桑塔納國產化項目中,以嘉定區安亭鎮為核心,一個世界級汽車零部件供應體系建立起來了。
上汽大眾在探索中國轎車工業合資經營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滾動發展的道路,為中國汽車工業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轎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與世界接軌的經驗和成功的實踐模式。
如今,上汽集團已經是國內a股市場最大的汽車上市公司,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出行服務和產品。去年,上汽整車銷量達到705.2萬輛,同比增長1.8%,進一步擴大了市場領先優勢。今年,上汽第15次躋身《財富》世界強,排名第39位。
(本報記者 張曉鳴整理)
編輯:薄小波
責任編輯:張懿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網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