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人機“飛手”為智慧農業插上翅膀
396 >
瑪納斯縣樂土驛鎮樂源合作社技術人員利用無人機為冬小麥打藥(資料圖片)。何龍 攝
396 >
昌吉市三工鎮常勝村,無人機在打藥(資料圖片)。何龍 攝
近年來,新疆將智慧農業運用到傳統農業種植中,為全疆農業提質增效增添了新的動力。隨著智慧農業規模擴大,農民對規模農業科技化作業的需求也在提高,隨著無人機的大規模使用,更加高效、精準地進行農業植保,不僅讓農民勞作更加輕松,也讓農業實現了提質增效,為新疆智慧農業插上了“翅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新疆農民有了一個新的職業——無人機“飛手”。
農民學會“開飛機”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農民周鵬程從2018年起有了第二份工作,那便是田間的無人機“飛手”。
說起無人機,周鵬程難掩興奮,因為相比種地,會開“飛機”這件事讓他覺得更“酷”。
年輕,有好奇心,敢于嘗試新鮮事物的周鵬程用一周時間就順利讓無人機飛了起來,并且不撞擊障礙物。但周鵬程還是用了近一個月認認真真學習了無人機的操作原理、打農藥的基本知識,因為他計劃在家鄉開拓無人機植保服務的市場。
8月28日,當被記者問到“為什么會想到使用無人機進行植保服務”時,周鵬程笑了,“現在講智慧農業,無人機可以為我和智慧農業搭橋。”他說。
2018年冬閑時,周鵬程就一直在練習使用無人機。當時他買的無人機還是半自動的,操作起來難度較大,不像現在的無人機都是中控操作,人為干預少。“雖然一架無人機近8萬元,但第一次實地操作后我就買了一架。那時家鄉的農民還對用無人機植保很陌生,而我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周鵬程說。
2019年春耕結束后,周鵬程開始上門找農民簽合作訂單。雖然過程辛苦,但周鵬程沒有放棄,因為他知道農民們只要使用一次,便一定會找他第二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周鵬程的市場便打開了。同時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使用無人機植保的人也多了起來。
“這說明無人機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雖然行業競爭激烈,但更講究服務質量和技術,我的回頭客還是很多的。我要用優質的服務和過硬的技術贏得更多客戶。”周鵬程說。
飛手“抱團”闖市場
“還是高科技好,無人機打藥,不但速度快,而且能均勻噴到棉花的各個部位,和傳統農機打藥方式相比,1畝地算下來能節本增效100多元。”8月28日,站在自家的棉花地頭,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四阜莊村村民蘭林峰為記者介紹用無人機飛防的好處。
蘭林峰是村里有名的棉花種植大戶,種有300多畝棉花。3年前,他開始嘗試用無人機飛防,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看著無人機效率如此之高,那些曾經持有懷疑態度的農民眼前一亮,“剛開始使用無人機植保的時候,一些農民像看笑話一樣圍觀,可現場看到無人機植保的效率后,他們都叫好。”蘭林峰說,從那時起,很多農民選擇自己購買無人機進行植保,還有農民組團成立了無人機植保合作社,我們村無人機“飛手”的隊伍越來越龐大。
2016年3月,蘭州灣鎮八家戶村5戶農民抱團成立了農飛植保專業合作社,至今已發展社員50人,并先后投資200多萬元,無人機數量由2016年初的3架增加到現在的20架。
目前,合作社業務拓展到無人機銷售、學員培訓、維修服務等,每年飛防面積都在20萬畝以上,輻射到昌吉、石河子、沙灣等15個縣市。瑪納斯縣蘭州灣鎮農飛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秀光說:“今年的飛防面積達到25萬畝,比去年增加5萬畝,包括棉花、玉米、西紅柿等農作物,與傳統農機作業相比,今年用無人機飛防可為農民節本增效2000多萬元。”
瑪納斯鎮楊家莊村農民王鵬以前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過這種植保飛防“神器”,讓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通過無人機培訓,他也成了一名“飛手”,忙的時候每個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據馬秀光介紹,目前,農飛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吸納了150多名農村青年參與飛防工作。
“還有幾天就要給棉花打脫葉劑了,‘飛手’們要進入最忙的時間了,這兩天我就在忙著到各地去簽合約,希望今年能有更多的訂單。”蘭林峰說。
小飛機高效又環保
2018年,沙雅縣的吳培基,辭掉化工廠的工作,投身無人機植保行業,經過系統培訓后,他成為一名無人機“飛手”。
吳培基認為,“速度快、效率高、藥水省”是無人機植保的最大優勢。無人機植保效率高,發展前景肯定很好。“農用植保無人機通過地面遙控實現噴灑作業,可噴灑農藥、葉面肥等。人工一畝地植保最少需要30分鐘,無人機植保一畝地一分鐘不到就能搞定,并且節省農藥30%,節約用水90%。”他說。
去年6月到9月,吳培基無人機植保2萬多畝地。
“在過去,一個人3個月時間里植保這么多畝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無人機卻做到了。”吳培基說。
吳培基介紹,使用農業植保無人機噴藥,不僅噴灑均勻,霧化效果好,植保無人機作業時還能產生一個很強的下壓風場,可以直接將藥物噴灑到植物根莖部,確保防治效果。同時通過人機分離的方式,農藥在噴灑過程中不會接觸到人體,可保證人體安全。植保無人機采用飛防藥劑使用量僅為每畝40克至50克,是傳統防治方法用藥量的四分之一,使用植保無人機大大節約了藥劑使用量,避免了環境污染,這些優勢受到了當地農民的熱捧。
很多農民從原先的不認同到現在紛紛購買無人機進行植保,這都是因為看到了效果。
“以前農民種地,采取人工或拖拉機罐車給農作物打藥,效率低、成本高,特別是給制種玉米等高稈作物打藥很容易損傷作物,而且人工和機械也很難作業。現在用無人機飛防,讓我們農民種地輕松了,腰包也鼓起來了。”吳培基說。(徐萬里)(責編:吳偉玲(實習)、韓婷) 40 40 > 40 40 > 40 40 > 40 40 > 40 40 >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