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當前我國機器人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從各區域發展來看,2018 年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總銷售收入超過 124 億元,位于全國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域之首。”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舉辦期間,中國電子學會發布《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6.8億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0.9%。
《報告》稱,我國各區域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長三角地區在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基礎相對最為雄厚, 珠三角地區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中、西部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但已表現出相當的后發潛力。
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效益領跑全國
長三角地區擁有突出的區位發展優勢,公路、鐵路、橋梁與港口資源密集,生產要素流動程度發達,擁有良好的制造業發展基礎與產業配套環境,歷來成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
《報告》顯示,2018 年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總銷售收入超過 124 億元,位于全國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域之首。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長三角地區擁有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覆蓋傳感器、機器視覺、語音語義理解、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環節,并逐步探索創新商業應用模式。
“長三角地區機器人本體研發及生產企業占比位于全國產業集聚區域首位,正在逐步擺脫以系統集成為營業收入主要來源的傳統發展模式。”《報告》稱,長三角地區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領先全國,說明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尤其是減速機方面,自主技術滲透程度進一步加強。另外,長三角地區高端產品收入占比在全國來看并不占排名優勢,主要原因在于區域內總銷售收入體量較大,高端產品收入盡管絕對值數量可觀但相對值并不突出。
珠三角地區:“機器換人”步伐加快
珠三角地區制造業起步較早,上世紀 70 年代就形成了小規模的加工制造產業集聚,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歷程,現已形成以高端裝備制造、家電制造、食品包裝、3c 制造、陶瓷生產等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
《報告》指出,近年來,隨著用工成本壓力的持續上升,珠三角地區制造企業傾向于通過加快“機器換人”步伐減少人力資源投入,為機器人產品應用提供了潛在市場。
《報告》顯示,珠三角地區 2018 年機器人產品銷售總收入達到 108.5 億元,其中深圳市以 67 億元的銷售收入居首,佛山、廣州和東莞位列其后。但珠三角地區機器人企業規模以中小企業居多,年收入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相對有限,產業集聚度整體偏低為 28% 左右。
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日漸顯著
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起步時間較晚,基礎較為薄弱,但已表現出相當的后發潛力,在武漢、長沙、蕪湖、洛陽、湘潭等地逐步形成產業集聚。
《報告》指出,中部地區產業規模大而不強。2018 年中部地區機器人銷售總收入已超過 62 億元,保持持續增長態勢。但受原材料、零部件和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中部地區機器人產業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本年度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 10.5% 左右,暫時落后于全國其他區域,產品與服務附加值亟待提高。
同樣,西部地區大多處于我國內陸區域,與國際市場接軌較晚,裝備制造業市場發育滯后,規模雖大而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生產效率一般且積極性有限,直接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百姓生活。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