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擇業
據《勞動報》報道,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不斷普及,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悄然占據了我們的工作機會。在造福我們人類的同時,人工智能也帶來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就業。擇由教育創始人、首席職業規劃師詹建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才能在人工智能帶來的第三次自動化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做機器人做不到的事
在日前出版的新書《智能時代全球就業指南》中,詹建國表示,更高級的人類智能,諸如想象力、創造力、設計感、娛樂感和意義感,是人類區別于人工智能的核心競爭力。而只有全面準確地把握當代職場需求的脈搏,才可能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到用武之地。
“但現實生活中,學生把專業和特定職業簡單畫等號,其實,每一個專業都可以針對一個職業群,可選余地遠遠超過想象。比如,有些學生瞧不上一些基礎專業,但實際上,它們卻能在大數據時代大放異彩。” 詹建國說道。
無論是一些新興專業(如商業分析、數據科學、生物統計、生物醫學工程等),或是大數據普遍應用下價值飆升的專業(如統計學、金融工程、機械工程、數字媒體等),還是出現融合升級的傳統專業(如機械工程、市場營銷、法律等),都能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變化中尋得立足之處。
不要被專業限制視野
譬如,有不少人認為,統計學就業的范圍很局限,或去政府單位統計局工作,或到高校的統計系做老師。但在大數據時代,統計作為一門工具類學科,并沒有“專業對口”一說。需要數據的行業都需要統計學,小到描述性統計、分析報告,大到統計學思維、大數據、云計算等,都離不開統計學的知識。
“所以,統計學的專業學生必須要打開自己的視野,而不是僅僅把自己的求職方向定到帶有‘統計’這兩個字的崗位。數據分析師、數據架構師、市場分析師、經濟分析師等崗位,統計專業畢業生都可以勝任。” 詹建國說道。
數學,作為學科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卻常常被人所忽視。在傳統概念里,從數學專業畢業后一般也就當個數學老師,或者在一些統計、分析部門就業。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普及,it行業目前對數學人才需求非常之大,一些高學歷的數學人才,薪資待遇甚至媲美計算機科學專業人才。
根據boss直聘在2017年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計算機和數學成為目前就業競爭力最強的兩大學科,而數學是近兩年專業就業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學科,這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在一線城市工作5年且擁有數學、計算機相關教育背景的求職者中,73%月薪高于1萬元,18%高于2萬元。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