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豐田的技術人員發生了很大改變,過去做技術,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技術本身;如今做技術,更多是找回技術的原點,那就是讓更多的消費者認同與接受。
文/《人》管宏業
自今年4月到訪清華大學后,在華步伐陡然加速。也就是在過去兩個月時間里,分別與多家中國新能源和出行領域的龍頭企業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很顯然,在年產銷1000萬輛的基礎上全力奔向電氣化,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中國實現大規模的“再平衡”。
雖然合作的結果集中在2019年呈現,但有意識的布局早從上已經開始。1997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大規模生產的型,此外,在2014年率先推出第一輛商業化運作的氫mirai,從此確立了在與燃料電池車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截至今年7月,全球范圍內電氣化車型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輛。
23年,1400萬輛,其間包含了紛繁復雜的技術演變。前不久在舉辦的“技術空間”,讓這一巨變顯得更加直觀。部分從日本運來的組件,包括電機、電池、pcu電控,以及電芯板、電池包、電容器等,和盤推出一一擺在媒體面前。“除了不能帶走外,大家可以掰開了揉碎了看?!敝袊袌龉P部部長牛煜坦率說道。牛煜說,之所以把看家底的東西都露出來,就是讓大家對“三電”技術有個感性認識,從中感受技術的進步與沿革。逐個說明最新一代晶圓、電容、電抗器、磁芯板各自的產品特征,這樣的坦誠不多見。
只用肉眼就可以看出區別,從第一代至最新的第四代產品,尺寸更小、重量更輕、更加便捷。中國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松本真一介紹,從研發第一代起,便將電氣化技術作為下一代車型的關鍵,下大力氣推動核心的小型輕量化、低損失化以及低成本化。以電機為例,第一代混動系統僅為30,最高轉速為0rpm;第四代系統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體積大幅縮小的情況下,最高轉速已經可以高達17000rpm。電控方面的改進更為明顯,通過采用雙面冷卻結構,pcu的尺寸縮小到了8.4l,這個數字比第一代的17.4l縮小了51.7%。體積減小帶來的好處是,以去年年底上市的混動版為例,原來放在行李廂的混動部件由于體積減少,因而能夠被塞入后座底下,行李箱空間與普通版車型基本沒有差異。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技術空間”不止是技術講座,紙上談兵,更通過豐富生動的駕駛、互動體驗,讓參與者對的電氣化有了感性了解。以《人》試駕的/雙擎e+為例,該車采用旗下首款插電式,純電狀態下續航達到55公里,基本能夠覆蓋每天通勤距離,倘若采用純電模式+模式,總續航可以達到985公里,僅為1.3l。
客觀來說,/雙擎e+所搭載的phev技術,對來說也是頭一次應用,但有過去的hev打底,phev前景也差不了。從1997年至今,的hev車型銷量已經超過1300萬輛,而/雙擎在中國已累計售出超過65萬輛,二氧化碳減排效果相當于3700個“水立方”的體積。實際上,的電氣化技術一脈相通,在hev的基礎上,增大電池容量并外部充電,就成了phev插電式;在電動化三大關鍵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電池容量并支持外部充電,就成了ev純;電機、電控、電池保持不變,內置專用fc裝置取代,就成了fcv氫燃料電池車……可以看出,電機、pcu、電池這些核心部件能夠在的所有電氣化車輛相融共通。牛煜認為,包括智能化、共享化等在內的新四化技術,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電動化是基礎與核心,對來說,電動化并非目的,而是手段。
豐田中國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4年創立至今,“技術空間”在華已連續舉辦了5次,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中國執行副總經理表示,“技術空間”就是要把先進的技術展示給大家,通過解構技術、啟迪行業、展示未來,讓公眾對有一個更深的了解。他注意到,近年來的技術人員發生了很大改變,過去做技術,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技術本身;如今做技術,更多是找回技術的原點,那就是讓更多的消費者認同與接受。
今年6月,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以電氣化為主題的媒體大會。會議上,火力全開,推出三大舉措:1、轉變單純制造的,建立包括新型商業模式在內的嶄新運營體制;2、改變以往閉環生產、單打獨斗的傳統,轉向“協同發展”,建立更多伙伴關系;3、大幅壓縮此前目標,提前5年也就是2025年實現年銷售550萬輛ev車型,其中在中國推出十款電動化。
也就是過去的三五年時間,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力度大幅轉型,無保留地全速奔向電氣化。作為全球第一的企業,感受到深刻危機。說:“時代已經不再允許‘慢’,倘若過度謹慎保守,那未來只有出局?!保ㄎ?《人》管宏業)【版權聲明】本文系《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人》所有。
來源:易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