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
這一天,比亞迪與豐田正式達成了合作。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宣布: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上述產品等所需的動力電池。車型使用豐田品牌,計劃于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
豐田在官方平臺發布的聲明截圖
區別于豐田與其他國內車企以往的合作模式,這是豐田首次與中國汽車品牌進行"技術對等"的整車開發合作。
豐田是什么來頭的企業?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混動汽車界的翹楚;以質量可靠及耐用著稱,被外界評價為"開不壞的豐田車"。這三種形容放在任何一家車企身上都會讓人給出大寫的"服",但這三個形容都能放在豐田身上。
強大如豐田這樣的企業,為何牽手比亞迪共同研發技術?
說到底,根本原因在于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過硬。
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實現了對汽車強國的技術反超!
一
能讓豐田牽手,有平等的技術話語權,這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這樣的重磅合作,震動了海內外媒體圈,彭博社、路透社、nhk、新華社、cleantechnica等知名媒體紛紛第一時間跟進報道。
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機構彭博社在報道中稱,"2008年,比亞迪成為首家大量銷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公司。自2015年以來,比亞迪的電動汽車銷量排名世界第一。"
堪稱日本"央視"的nhk則在報道開頭短短幾句話里,就用了兩次"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來形容比亞迪,"豐田汽車與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就共同開發電動車達成共識"、"豐田汽車聯合開發純電動車的是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
消息發布后,引發了眾多網民的關注和討論。
在路透社報道的下方,名為"兵頭海彥umihiko hyodo"的網民評論道,"中國企業的新能源技術非常有優勢!"
名為"asdforce"的網民則認為,"中國將主導全球高端電池的生產"。
與此同時,國內網民也炸開了鍋。
"車界華為"評論代表了部分網民的心聲,獲得了11條點贊。
網民"白刃格斗英雄連"分析道,"特斯拉為什么被拋棄?看重技術的豐田和信奉實力的日本人主動找上門來合作,因為比亞迪代表的就是技術輸出!"。
雙方的合作也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
花旗、瑞信、中金等眾多知名券商,針對豐田與比亞迪的最新合作申明,發布多篇"買入/增持"的研究報告。花旗在報告中指出,豐田的新策略,意味著將對比亞迪的折現現金流價值產生潛在40%的增幅。
二
然而,人前多風光,背后就有多心酸。為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這一刻,中國人足足努力了80多年!
自中國造車以來,就一直在追趕世界巨頭。
在全球汽車工業發展進程中,一直是由德國、美國、日本三分天下。
1931年5月,我國才誕生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牌75型汽車。
民生牌75型汽車
由于坎坷的歷史進程,中國的汽車工業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在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下,中國汽車產業才得以建立和發展。
好景不長。
1958年底,中蘇關系破裂,加上特殊年代的各種因素,此后中國研制的汽車產品,幾乎無法實現量產。
就這樣,失去了蘇聯的技術援助,中國自己閉門造車接近二十年,一直到了改革開放時期。
一句"市場換技術",掀起了外資汽車廠商與國內企業合資的浪潮。
當時的愿景是:通過開放市場準入,讓國外的資金和技術進入中國,進而扶植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和自主品牌。
但哪有這么容易,核心技術根本換不來!
外資汽車廠商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的,絕大部分只是生產許可權,中方只能根據外方提供的成型設計進行組裝。
也就是說,中國的大馬路上跑的,一半以上仍然是外國品牌。揭開這些品牌的外衣,實則是相當一部分換成了國產零件,實現了"中國制造"。
就這樣,"市場換技術"的路徑,一直沒能實現向上突破。
直至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汽車市場開始加入全球市場,這一切便開始起了變化。
三
這個故事,要從比亞迪講起。
1995年,比亞迪正式成立,從電池業務發家,并于2002年在港股上市;
2003年,正值手機產業大爆發的初期,鋰離子電池需求井噴,比亞迪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二次充電電池制造商,客戶包括飛利浦、松下、索尼、摩托羅拉以及諾基亞等全球電子巨頭,如日中天。
就在此時,意氣風發的比亞迪,卻忽然宣布:進軍汽車產業!
放在當時的環境下,不說合資品牌幾十年沒超越國外巨頭,毫無技術根基的電池制造商哪有能力跟國外品牌爭?
這直接引來了摩根等國際大行強烈質疑,稱比亞迪偏離主業、風險大、價格過高等,導致比亞迪股價直接"腰斬"。
一波"黑"論還沒結束,另一波又起。
2008年,比亞迪推出全球首款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雙模電動車f3dm,引來了更大的質疑。
造電動車,簡直癡人說夢!
市場對電動車的反應,也是十分慘淡。2009年,比亞迪只賣出48輛f3dm。
而這并不能阻擋比亞迪造車。相反,比亞迪更加沉穩地研發技術,一步一步地豐滿自己的羽翼。
這期間,比亞迪搭建了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筑起高高的技術壁壘,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掌握電池、電機、電控、igbt核心技術以及充電配套設施的企業,也是國內第一個量產1.5萬轉/分鐘高速電機的汽車制造商。
比亞迪掌握電池、電機、電控、igbt全產業鏈核心技術
在巨頭環繞的汽車行業,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外人手中,想要突破這層禁錮實非易事。
比亞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終于實現了逆襲!
從2015年起,比亞迪連續4年奪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和眼光。
近年來,比亞迪推出的用于純電動車型的e平臺更是技術"集大成",搭載e平臺的秦唐宋元等純電動車型在市場上已大獲成功,2019年1-6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四的車型中,比亞迪就占據了3款車型。
結語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華為5g技術稱霸世界;中國高鐵、航空都一一實現了趕超。唯獨汽車工業,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品牌!
此次,日本汽車界的代表豐田選擇牽手比亞迪,共同開發純電動車,直接表明了對比亞迪技術的認可!
可以說,比亞迪,讓中國汽車摘掉了"不爭氣"的帽子!
不可置否的是,中國企業在電動車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正以令人側目的速度增長,或將成為中國由"汽車大國"轉變為"汽車強國"的轉折點。
來源:加油中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