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控股股東重整,資產注入未見:的工業“母機”何時起飛? 來源:摩爾金融
今年以來的上市公司,不斷的有爆雷情況的出現。
在這種雷潮下,一般的業績虧損導致st的“披星戴帽”,就變得司空見慣了。
筆者之前也分析過多個上市公司,今天要講的,是曾經的工業4.0龍頭概念股,后來“驚險”保殼,如今大股東卻面臨尬尷重整的,沈陽機床。
曾經的工業4.0龍頭股
說起工業4.0,似乎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它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核心就是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更加信息化和智慧化,作為人們印象中的制造業強國,德國提出這個概念后,就被世界上多個國家紛紛效仿。
我們也非常重視制造業,于是我們提出了類似的“中國制造2025”。
而所有的工業環節,只要你稍微的進行邏輯分析,都會發現,有一個行業,是這些的基礎,這個行業,就是機床。
機床,機床被稱作是“工業母機”的存在。
所以,在“中國制造2025”提出之際,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沈陽機床,無疑讓很多投資者抱有很大的期望,它的股價上漲,也一度讓投資者興奮不已。
沈陽機床
從上面的k線圖可以看到,沈陽機床趁著工業4.0概念的東風,至少產生了兩波凌厲的上漲,按照前復權的價格,粗略的看,從8元多開始啟動,直到創了43元左右的高點,實現了5倍的收益,也算是當初的牛股了。
按照當時的推理,工業化浪潮之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崛起加之純正的機床概念,以及當時就提出的“i5”機床系統,領先世界,甚至后來也上了新聞聯播,專門對于類似“大國重器”系列的報道,一時間前景無限。
“驚險”保殼
如果當時有人跟你說,沈陽機床并不樂觀,恐怕沒幾個人會贊同你。
如果有人擔心它st甚至退市,恐怕更會被人笑成“瘋”了。
然而,投資的事情就這么的奇妙,真的差點“瘋”了,不過不是“漲瘋”了,而是因為業績的虧損,差點退市,“驚險”保殼的“瘋了”。
財務
從上面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公司巨虧14個億,如果再往前翻看,你會更加驚訝:
上市以來,累計虧損22.32億元。2007年到2018年期間,除2011年外,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均為負。扣非凈利潤方面,自2012年起,沈陽機床已經連虧7年。
如果上面的表中,2017年繼續虧損,或將面臨退市的尷尬境地。
于是控股股東開始出手,一系列“閃轉騰挪”后,總算把業績扭虧,保住了“殼”。
控股股東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特別簡單:沈陽機床把自己的虧損業務,轉給了沈機集團。其它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操作。
所以,你看到2018年,再次虧損7個多億,預計2019年上半年虧損11億元至14.5億元。
“驚險”保殼之后,沈陽機床似乎又要重蹈覆轍。
危機再現?
除了虧損和不斷累積的債務問題,更大尷尬局面,出現了:
法院裁定受理控股股東沈機集團重整申請,沈機集團進入重整程序將可能對上市公司沈陽機床股權結構等產生影響,同時可能使公司面臨應收款項無法完全收回、對沈機集團的擔保承擔連帶責任等風險,可能導致公司資產出現減值損失。如果重整失敗,公司存在被宣告破產的風險。
也就是說,作為上市公司,原本最大的希望,控股股東,沈機集團,還沒有把更優質的資產注入的到上市公司,就先被裁定重整了。
而之前沈陽機床多次提到的,曾經一度具有想象空間的“i5”,看來也并沒有傳說中的強大,否則集團整體也不會面臨債務壓力。
格外說一句的是,就在當年沈陽機床“驚險”保殼之際,另一個機床上市公司,昆明機床,卻不幸退市了,昆明機床的大股東,正是沈機集團,所以如今看來,沈陽機床當年能夠保殼,實在是幸運之極。
而如今,控股股東沈機集團面臨著重整的局面,留給沈陽機床的,還有多少想象空間呢?
結語
對于沈陽機床而言,平心而論,筆者當年也是對其相當的看好,曾經一廂情愿的認為東北經濟崛起的龍頭,將是機床的振興。
而今,非但沒看到機床的振興,連控股股東都被債務壓得重整,不免有些感慨。
一方面,這個投資案例充分的告訴我們,不管看起來多么誘人的概念股,終究要落地在業績;
另一方面,希望沈陽機床以及東北真的開始振興起來,如馬云,代表阿里巴巴冒雨到哈爾濱的含義那樣:
投資再過山海關!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