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上海已經習慣處于全國經濟領先地位,但面對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新賽道,上海要放開包袱做一些“以前不太做的事”,比如對吸引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可以表現出更明確的“企圖心”;加大與長三角周邊城市的互聯網互通等。“只有抓緊吸引人才,加大對工業、制造業的關注度,上海才能在新一輪發展中占據先發制人的高地。”
7月27日下午,“面向全球、面向未來:上海愿景與靜安方案”跨界高端研討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知名學者、企業高管與政府代表共聚一堂,共話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上海方案,探尋和把握高起點上轉型升級的切入點。
在提到如何搶占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產業新高地時,思愛普(sap)(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全球副總裁李強先生表示,過去20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互聯網市場,中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已占到全球42%,移動支付占有率是美國的9倍。與此同時,上海企業卻并未站在這波移動互聯網浪潮受益方的前列。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趨緩,業界普遍認為,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發展的“下半場”,即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時代。最為典型的代表是,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的賽道上,上海完全具備后來居上的優勢。”李強表示,如何看待上海在互聯網下半場、在人工智能新賽道取得領先地位,首先應該在觀念上有所轉變。
目前,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當下最熱科技領域,全國各地城市都在推動這兩個領域的發展。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量達到270億美金,總量僅次于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體量第二大的國家。此外,中國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數量也僅次于美國,有家企業聲稱“自己有互聯網解決方案”,全國范圍內已經有超過0家企業圍繞工業互聯網展開投融資。與之相對的是,德國目前全面投身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不超過5家。
這就需要提到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與工業互聯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李強表示,2017年,270億美元體量的人工智能投融資中,絕大多數都投資在消費領域,主要集中在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動駕駛、金融、智能零售等。然而,對于中國這個制造業大國中,只有0.19%的投融資行為針對工業和制造業。“這也是造成今天90%以上的中國ai企業沒有找到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他認為,2018年ai投融資已經稍有降溫,2019年部分細分領域則會面臨洗牌。
今年4月舉行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主題是“人工智能與工業融合”, 為期5天的展會發布了超過項工業智能應用,涉及ai賦能實體經濟、ai對研發的影響、ai如何影響產品質量、ai如何預測大型設備故障時間、ai如何提升智能制造和大規模定制、ai如何幫助傳統制造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等。“這些應用領域恰恰體現了德國對待人工智能產業務實的一面,值得當下的中國借鑒。”
那么發展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上海怎樣的思路?李強建議,應該加大“上海服務”與“上海制造”品牌的結合。“制造業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上海應專注將制造業應用場景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走出上海獨特的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發展之路。”李強還表示,sap作為一家源自德國的全球強企業,愿意搭建起中德交流的橋梁,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工業互聯網及相關衍生產業。
“不過,上海必須先放下自己的‘偶像包袱’。”李強說出自己的觀察,多年來,上海已經習慣處于全國經濟領先地位,但面對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新賽道,上海要放開包袱做一些“以前不太做的事”,比如對吸引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可以表現出更明確的“企圖心”;加大與長三角周邊城市的互聯網互通等。“只有抓緊吸引人才,加大對工業、制造業的關注度,上海才能在新一輪發展中占據先發制人的高地。”
來源:解放牛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