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world ai show”(世界人工智能展)在東南亞金融科技中心新加坡舉行。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企業代表和300多名人工智能領域資深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為政府、企業等大型組織機構所帶來的革命性應用。在東南亞市場深耕多年的人工智能企業advance.ai領創智信應邀出席本次大會,advance.ai總經理張強在現場重點分享了“人工智能是提高東南亞金融服務業生產力和風險管理的關鍵”的主題內容。
新加坡是人工智能應用普及率較高的幾個國家之一。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有50%的電信、保險、金融、it和零售行業都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另有31%尚未應用的企業也計劃在2019年中期逐步展開。新加坡相關部門預計,到2035年,人工智能在11個重點行業的應用總產值將達到2150億美元。毫無疑問,金融行業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尤其在東南亞。
根據稅務和咨詢公司 crowe whiteclark hill 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金融行業因欺詐行為造成的損失高達3.24萬億英鎊(約合4.04萬億美元),這相當于英國和意大利的 gdp 總和。東南亞市場則是發生欺詐行為的高發地。今年4月,全球支付網絡 swift 發現,去年和今年,在所有被研究的欺詐交易中,有83%的交易是通過東南亞銀行獲得了資金。
advance.ai領創智信總經理張強表示: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大幅提升生產力推動未來經濟的發展,更是銀行、信貸等金融機構在追求風險規避和合規保障時所必須的關鍵技術。
反欺詐是銀行技術戰線的首要任務
在東南亞,欺詐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打擊欺詐則是各大銀行、信貸機構等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
導致東南亞容易發生“欺詐風險”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用戶身份識別存在難點,二是用戶的信用情況很難查清。
比如身份識別問題,由于東南亞一些地區目前使用的身份證質量標準并不統一,會有復制身份信息的情況發生,并會用多個身份信息配置多個手機sim卡。如果金融機構對用戶身份識別不當,就會增加“非合規用戶”的欺詐風險。
在信用調查方面,東南亞的金融體系發展起步較晚,銀行賬戶和信用卡持有率偏低,各機構之間信息缺乏關聯,很難實現統一化、集中式的征信管理,導致在做風控和征信時缺少相關技術與數據;同時,對用戶存在較普遍的多頭借貸情況也很難獲知。因此,金融機構無法對申請者的償還能力以及風險情況進行準確的判斷。
然而現在,隨著人工智能的創新技術逐步在金融機構展開應用之后,已經大大降低了欺詐者的成功率。
切準問題根源實現“反欺詐”
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實現規避風險和合規性的發力點直接指向了問題根源:了解客戶(kyc)和信用評分。簡單地說,只要能夠準確識別用戶身份,并能了解該用戶的信用情況,就能樹立起一道堅固的“反欺詐”屏障。
在 kyc 方面,面對面的身份驗證正在被人工智能驅動的面部識別技術所取代。這不僅消除了人工進行身份驗證的需要,而且減少了錯誤,簡化了流程,節省了成本。
目前,advance.ai的e-kyc解決方案包括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活體檢測、人臉比對和風險人臉服務。ocr可識別申請人的身份證信息,并與官方數據庫進行比對;同步進行活體檢測,從活體識別出的人臉再與身份證上的人臉進行人臉比對判斷是否一致。通過這個整體解決方案,基本可以判斷申請人是否是本人,是否具有合法身份,并給出風控決策。
同時,ai還能即時在多個司法數據源間進行黑名單數據的交叉核驗。只要過去有過“欺詐”記錄的身份,都可以被系統標記為風險,讓金融機構提前防范。
在信用評估方面,人工智能也超越了傳統的建模方法,提供了更全面的風險評估概況。
advance.ai的評分體系包含信用評分,欺詐評分和多頭評分,是advance.ai基于本地的百萬級數據,利用先進的機器學習方法,結合豐富的數據資源,對個人信用風險水平進行綜合及多維度評估。advance.ai的評分產品形態上,除了具體的信用分值,還輸出在建模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顯著特征,助力信貸機構更好的進行風險評估和決策。
從幾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在逐步應用人工智能“反欺詐”技術之后,這個遭受信用欺詐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欺欺詐行為正在逐漸減少。
服務“信貸隱形”的合規“新用戶”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反欺詐”的目的是希望將有“欺詐”動機的危險用戶隔離在安全區之外,但是要提升金融業務水平,還需要不斷吸納有真實需求且安全合規的新用戶。在這方面,人工智能同樣可以提供巨大支持。
人工智能基于云端大數據,依托先進的大數據技術,結合多維度數據,可以對用戶身份信息實現準確的識別、驗證。這可以讓銀行在批準貸款或信用卡之前,對所有個人和機構的風險有更準確的評估。
同時,人工智能相關方法的引入使得信用評分可以對用戶的信用狀況進行準確地判斷,以前得不到充分服務的個人和小企業現在能得到更好的服務。
由此,除了風險和合規之外,人工智能還能間接地幫助金融機構解決“隱形信貸”客群(沒有享受銀行服務和銀行服務不足客群)帶來的挑戰。而合規用戶的增加,將能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的業績水平。
基于這些原因,張強認為人工智能是東南亞銀行和金融服務業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來源:idonews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