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上海數字未來”展覽于7月6日下午在我校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地下展廳開幕。展覽展示了第九屆“上海數字未來”暑期工作營的各項精彩成果。本屆“上海數字未來”活動的主題是建筑智能。該主題探討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如何為建筑設計提供信息、機器人如何建造建筑以及如何將增強現實與虛擬的潛力可視化等內容。
據悉,“上海數字未來”暑期工作營自2011年創辦,因其主題的前沿性和教學的專業性,影響力逐年增長,已成為國際數字設計與建造盛會,為活躍在國內外數字設計領域的優秀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今年的“上海數字未來” 活動共邀請了17所國際知名院校和機構的教學團隊和會議發言人參與,總計28位專家學者和20位助教,工作營共設置12大組,共同篩選出194位學員參與。展覽將持續至10月14日,歡迎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前往參觀。
附:成果展示:
group 1 eth zurich
數字張拉模具混凝土薄殼設計
philippe block (eth zurich)
tom van mele (eth zurich)
助教:張嘯
組員:keerthana udaykumar,eleni maria skevaki,杜超瑜,李京翰,陳膺義 ,劉可,葛迪,羅丹,徐皓田 ,崔強,胡一昊,張宇萌,王聰,nikolas arvanitopoulos,escudero gongora jesus,楊爍永,劉瑞,林侃 ,劉皓宇,劉軒,楊清楓,閆建
經過7天的學習,第一組同學逐漸學會了如何通過調用compas中的數據庫來完成對rhino 模型中的幾何操作(例如求解網格面的向量,offset操作等)。當然在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計算機圖形學的基礎,需要同學后期提高。最終的混凝土殼體雖未能來得及澆灌,但是整個框架系統完成了搭建,從節點到腳手架基礎體系,提現了模板技術的嚴謹體系。
>
group 2 icd stuttgart
移動機器人的柔性建造
maria yablonina (icd stuttgart)
samuel leder (icd stuttgart)
achim menges (icd stuttgart)
助教:林鈺瓊,李明陽
組員:stan carroll,daria dordina,ahmed hassab,virginia melnyk,anuj mittal,emre kacar,pinar pakfiliz,saurabh singla,tomas vivanco,dawid zaj?c,趙家亙,黃冠銘,劉楊洋,滕騰,田載陽,葉心成,于浩然,袁達鈞
第2組致力于通過和一組由可移動機器人驅動的布料進行互動,建立一種可變形的柔性建筑。移動機器人被放置在框架結構的頂部平臺,并通過一組磁鐵連接和移動布匹。每個機器人由兩臺直流電動機驅動,并作為單獨的動態執行器。這些機器人在布匹移動變化下產生響應式柔性環境。通過一定的人的輸入,這些移動機器人以群體的形式移動,產生預期的舞蹈效果。此外,這些移動的布匹通過不同的透明度和顏色的創造了另一層有趣的環境氛圍。
>
group 3 zha | code
獲取,設計,交付:
城市密集化的綜合解決方案
shajay bhooshan (zha | code)
vishu bhooshan(zha | code)
tommaso casucci(zha | code)
助教:周軼凡,李可可,宋雅楠
組員:ong yong siang,palak puri ,李靜雯,劉嘉熒,mark chou,常宇晗,朱旭棟,寧彤彤,舒琨狄,莫怡晨,李之昊,桑文豪,劉天宇,郭翰宸,徐浩天,徐浩宸 ,張禾珺,高佳寧,涂晗,王耀彬
通過幾天高強度的工作營教學,第三組的成員從數據分析到基于機器人熱線切割的設計與建造方式進行了探索。小組成員分為四個小組(立面,陽臺,樓梯和結構),通過集群單元的設計和建造,回應了工作營的主題。
>
group 4 ucl
增強現實木構
gilles retsin (ucl)
johan wijesinghe(ucl)
kevin gino r. saey(ucl)
助教:蘇駿邦
組員:孟子, 張一丹, 葉子桐, 申明敏, 郭思辰, 陸恒, 陳伯晏, 熊世成, 黃瑞, 蔡美醇, 許偉舜, 高子云, 陸淳風, 吳金澤, 孔維澤, gabriela bello ugalde, mia a. tedjosaputro
經過7天的學習,第四組的組員們了解到了設計語言系統的建立。在經過1~2個單元構件的實踐與建造后,學員們了解到從概念設計到建造的準備工作,以及系統化、模塊化的過程,簡化了設計的繁重,加快了從設計到建造的過程。并在4天時間塔建好兩個建筑物。
>
group 5 rmit
御力于形:基于拓撲優化的建筑形態生成與建造
謝億民 mike xie (rmit)
鮑鼎文 dingwen bao (rmit)
嚴鑫 xin yan (rmit)
助教:陳哲文,李至
組員:徐晨旭,金沛沛,王鼎明,趙貴佳,董敬哲,張開劍,陳蘊怡,葉可鳴,何雨婷,李丹利,張耿嘉,周保林,吳思遠,董照誠,黃鈺容,馮文翰,譚欽瑩,王珍悅
lightweight and efficient structural forms often exhibit a type of inherent beauty.
by mike xie
精簡高效的結構形態常常蘊含著一種內在的美。
——謝億民院士
>
group 6 usc
混合現實中的城市環境移動平臺
biayna bogosian (usc / columbia university)
alessio grancini (doorwi)
runze zhang (doorwi)
助教:朱蔚然
組員:ommery de zutter,樊澤坤,郭歌,侯苗苗,金洪勛,唐子一,王鼎祿,王宇杰,魏云琪,王宇軒,徐語鍵,張燦,周娉,張曉文,朱子媛
在短暫的一周內,幾乎沒有unity等平臺開發經驗的組員們,成功制作出三個基于混合現實的互動式移動端應用程序。應用允許用戶在探索城市的同時,感知城市環境數據并與之互動。在工作營的前兩天,第六組的成員們對場地進行了定位式環境感知,隨即開展了創意設計、應用開發以及可視化等工作。
>
group 7 tongji + upenn
人工智能與建筑/城市
neil leach (caup, tongji university)
claudiu barsan (caup, tongji university)
鄭豪 hao zhen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oup 7-1
助教:趙冰
組員:oana nituica,顧卓行,楊心怡,andrea macruz,曾紹庭 ,段雪昕,abhijit mojum der,許瀟涵, 孟林,reham ahmed abdelwahab hassan,彭茜,陳梓綿,susmita biswas sathi,radwa ahmed abdelhamid abdelhafez
節奏是理解城市生活的關鍵,基于環境條件的持續變化,工作營旨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學習與預測的潛力,并應用unity ml-agent與tensorflow,從而轉化為一種生成技術,以使城市設計達到一種像是爵士協奏的奇妙和諧。
group 7-2
助教:羅又源
組員:石峰、夏心雨、燕海南、梁世奇、李劼威、牛志明、朱世龍、楊東來、陳鑫星、翁超、陳嘉耕、楊立、鐘一博、任越、楊騏、季嘯白、周子琳、黃一凡、許涵泳
人工智能有望帶來建筑學創作主體的轉變。工作營導師鄭豪將帶領學員以人工神經網絡(ann)為基礎,利用建筑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收集不同建筑師作品的形體數據,訓練“建筑生形機器”。
> >
group 8 city data group
智慧城市決策
湯舸 tang ge (metrodatatech | city data group)
黃積小 (大鵬) huang jixiao / dapeng (metrodatatech | city data group)
馮宗良 feng zongliang (metrodatatech | city data group)
助教:姚佳偉
組員:陳昱同,鄒怡軒,朱海濤,周珍琦,徐欣瑜,王雪辰,王昕悅,彭惠旺,盧玥恒,劉瑞珺,賈文琦,黃辰宇,郭偉鵬 ,付一然,杜明,鄧志錢,熊非,孫運娟
在7天緊張的工作后,第八組的三個小組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第一組使用樹莓派測量上海地鐵站人群及環境產生的行為大數據,并進行了實時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第二組使用ai技術對輸入的規劃數據進行gan算法分析,生成規劃方案;第三組使用房價相關的城市數據設置了一款智慧城市app原形。各組學生都在這幾天經歷了測試數據、清洗數據、挖掘數據、訓練模型以及頁面的前后端界面交互。脈策數據開發的datamap數據系統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本組成果的分析、展示的核心技術。
>
group 9 tongji
多場協同無人機自主建造
王祥 xiang wang (caup, tongji university)
于士賢 shixian yu (beijing linkstech)
助教:郭喆
組員:魏力愷,盧倚天,林旭輝,王鴻鑫,朱愛宇,胡梓悅,張子豪,肖凱,應曉亮,高思捷,張力驊,李霽欣,呂悠 ,黃梓洵
短暫而充實的夏令營,第九組學員們從最硬核的開源機械控制和硬件系統學起,學習組裝無人機,研究離散結構建造的可行性,深入了解了自動化控制理論和移動機器人建造的基本原理。
>
group 10 xkool technology
人工智能城市:
圖像判別模型與城市評估系統
何宛余 wanyu he (xkool technology)
李春 chun li (xkool technology)
楊良崧 jackie yong (xkool technology)
廖衛龍 weilong liao (xkool technology)
聶廣洋 guangyang nie(xkool technology)
助教:高偉哲
組員:aiyarin,van thahn le,高翔宇,董競瑤,夏冰,許可,張塨,羅卉卉,王宇慧,郁新安,薛貞穎,趙榕娜,邊坤,劉康,萬凌緯,舒暢
城市圖像數據如街景圖在理解城市具有一定的潛力。本次工作坊嘗試聚焦在特定的城市尺度如街道,在去年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判別基礎上,將其結合無監督學習——聚類,探討其在街道尺度下的分析和評估系統中的應用可能。
>
group 11 umich
全息構造
matias del camp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andra manning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助教:金晉磎
組員:肖仲豪,陳家傲,張萬榮苗,周芯宇,馮千卉,胡鵬,侯儼洋,楊鴻鑫,周丹妮,謝軍,劉晨陽,謝慧,賈冕,劉詩航,marcus
ar/vr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位于真實物理環境和計算機驅動的信息之間綜合生態,本次工作營將ar/vr技術用于機器人建造,以探索ar/vr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新興應用,并完成數字建造作品。
>
group 12 tongji
多材料機器人建造
袁烽 philip f. yuan (caup, tongji university)
李文翰 jackie li (fab-union)
劉一歌 yige liu (caup, tongji university)
柴華 hua chai (caup, tongji university | fab-union)
張立名 liming zhang (caup, tongji university | fab-union)
組員:陳奇,胡笳,洪曉菲,黃星泰,郝行,余忠晟,張靄琳,張一葦
通過新材料工藝和機器人建造平臺的結合,該組完成了兩件多材料建造作品:金屬打印與纖維編織橋和織物塔。纖維、織物、樹脂等柔性材料的加入自以及機器人金屬打印工藝的應用使兩件作品都有明顯的輕質高強效果。金屬打印與纖維編織橋重量不到kg,跨度達到11米,可承載重量超過1.5噸??椢锼叨冗_到7.2米,完全實現自支撐,但自重僅為260kg。材料的特性在結構性能化設計和機器人建造的支持下被充分挖掘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