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思劼致歡迎詞,他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全面進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引發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也對產業組織形式、社會治理模式、政府管理方式等形成沖擊和挑戰。
6月25日,由第一財經及旗下yicai global與日本經濟新聞社及旗下asian review共同發起和主辦的亞洲科技創新大會在深圳正式舉行。此次大會的主題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未來。大會匯聚來自中日兩國的行業頂尖企業、專家,共同探討科技創新和人工智能帶給每個人關于未來的真實想象。
從人工智能和工業機器人的誕生,至今僅經歷60年時間。但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與實體經濟已深度融合,帶動了制造、物流、金融、零售等一大批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催生智能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新產品、新產業正取得突破式發展,形成全新的業態模式。
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思劼致歡迎詞,他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全面進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引發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也對產業組織形式、社會治理模式、政府管理方式等形成沖擊和挑戰。
大阪大學教授、被譽為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的石黑浩發表主題為“人型機器人與未來社會”的演講。他認為,理想機器人的界面應該也是人形的界面,信息、媒體和設備,包括人類可以進行語言溝通的機器都應該從一定程度上有人形的象征,希望通過一些研究更好了解人類社會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夠植入人類的意識和機器人以更好的方式互動,就可以組成更復雜化的人際關系以及和諧共處的社會關系。
2年前,一位名叫sophia的機器人,正式被授予沙特阿拉伯國籍,她采用人工智能和谷歌的語音識別技術,可以模擬超過62種面部表情,被稱為“最像人的機器人”。此次大會,sophia亦來到現場,與日本經濟新聞廣州支局長川上尚志進行主題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對談,現場索菲亞妙語連珠。當被問及人類與ai機器人是否可以共存,sophia回答,“當然可以,我們其實已經在共存的狀態中了,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現象。比如說很多人在使用自動駕駛的功能等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在主旨演講環節中,闡述了“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在他看來,ai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不應局限于某個職業。銀行的人工智能1.0是網點、2.0是網銀、3.0是移動銀行。4.0時代普遍認為是無所不在,把銀行的服務嵌入場景當中,大家不需要到網點,也不需要用銀行的app進行金融服務。支付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支付全部嵌入場景當中了,支付當中不會感覺到金融機構的存在。
隨后的會議議程中,日本最大ai獨角獸企業preferred network的首席技術官奧田遼介發表了關于深度學習的主題發言,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結合是未來的大趨勢。機器人同時可以判斷人的肢體動作,通過肢體動作判斷自身行為,再通過機器交流的裝備實現更復雜的行為。以往的機器人只是會動,現在給它配上了眼睛和判斷,它可以通過環境來判斷自己的動作,而不是編程好的一成不變的動作,這讓效率大大提升。
追一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汝林丁在現場講述了“產業ai時代-共建行業智能升級新生態”,他介紹,利用先進的語義技術和算法可以去加深或者拓展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從單一的文本聊天到語音的交互,甚至人形機器人多模態的交互。
在上午的圓桌討論環節中,石黑浩、奧田遼介再度回到臺上,與商湯科技亞太業務事業群總裁史軍、微眾銀行人工智能部副總經理吳海山共同探討什么是“改變未來的科技”。石黑浩認為人工智能還會突飛猛進地發展,將會像人類的大腦一樣越來越復雜,目前的人工智能還沒有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奧田遼介對此十分認同,在他看來,要判斷人工智能是否正常工作,必須要對開發的產品進行正確的評估和管理。吳海山表示,人工智能的目標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讓人生活更好,這需要國家層面制定政策保障發展。史軍則十分看好技術突破帶來的紅利,這將大大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
作為國家級的戰略規劃,國際科創中心與國際金融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大戰略定位,這也明確了大灣區發展的兩大驅動因子——科技創新與金融。基于這樣的戰略定位,大灣區經濟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在下午的已稱重,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現場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應對科技人才需求”。他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的系列布局,空間、基礎設施、國際競爭力、生態文明等,最大的支撐點在于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最后是宜居宜業宜游,也就是以人為本,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合作示范區,包含了合作和示范的雙重概念。
香港科技園公司物料與精密工程群組機械人技術平臺副總監霍露明,現場介紹“香港科學園如何推動ai及機器人公司的區域性發展”。香港科技園的愿景是把科技園構建成為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學的生態系統,并且帶來很多的經濟收益。同時,也要做標準化和更多的一些支持輔助工作。包括人才、科研、資金、商業化等。在ai和機器人方面,已經建立了一些新的設施來支持這些研發公司的工作,即將建立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中心,旨在做一站式的管理,同時為ai的公司提供良好支持。
哈爾濱工業大學 ieee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廣東分會主席朱曉蕊講述“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業的機遇和挑戰“。她表示,科技創業前提條件是高端人才和基礎研究,高端人才已經受到極大重視,但基礎研究卻往往被忽視。深層次的科技創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需要密切合作,在應用層面長期積累和沉淀。另外,科技創業周期較長,新興市場相對合適。只有形成優勢循環,創業的成功率才會大大提高。
專注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大數據篩查領域的云天勵飛副總裁鄭文先,在他的發言中總結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四大趨勢,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將走進傳統企業內部、融合語音語義的計算成為潮流、低代碼甚至無代碼的人工智能開發技術平臺需求激增、人工智能會從現在云端的部署投入到邊緣計算端的部署。
大會最后進行了主題為“中日如何共同合作培育未來ai業界人才“的圓桌論壇,朱曉蕊、日本企業abeja的聯合創始人兼研究部總裁緒方貴紀與香港人工智能及數據實驗室執行總監梁季笙、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科技處處長江勇共同參與討論。
朱曉蕊介紹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對于人工智能學科的反饋,他們并不擔心會被ai所取代,而是更加擁抱新技術,只有了解才能從中獲益。同樣處在教育崗位的江勇也表示,要為產業、區域和領域培養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首先需要獲得他們對于技術的認同。緒方貴紀分析了日本人才市場現狀,以往只青睞傳統大企業的情況正在被改變,越來越多學生選擇進入更有創新基因的it企業就職。梁季笙強調全球化是技術產業發展的源動力,只有更多的跨區域人才交流,才能催生中日兩國更好的ai人才成長。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