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全球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在中國迎來高速發展期并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科大訊飛、北京曠視等一批獨角獸企業應運而生。目前,我國的人工智能在國際上有哪些優勢劣勢?投資者更加關注人工智能哪方面的發展?
6月13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浙江省科技廳、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杭州市科技局、創頭條、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單位承辦的的2019科技創新創業高峰論壇在杭州未來科技城舉行。會上進行了兩場圓桌論壇,第一場圓桌對話由創業邦創始人兼ceo南立新主持,與多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企業家一起圍繞“人工智能與創新創業”展開激烈討論。
參與該圓桌對話的嘉賓有: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吉朋松,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政府業務部總經理劉建軍,科大訊飛總裁助理、ai+產業加速中心主任方明,真誠投資管理合伙人趙興華,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數字化先進制造中心主任馬兆遠。
以下為創頭條整理的圓桌對話實錄:
主持人南立新:為什么人工智能對我國的戰略意義這么重要?在國際格局中,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和優勢是什么?
馬兆遠:ai這一波浪潮中國確實占了先機。過去30年培養很多程序員,當ai來的時候,已經準備了很好的人力資源。這一次人工智能很多方向、很多項目的快速崛起,跟人力資源的準備有充分關系。
人工智能現在看起來可能是中國跟美國遠遠把別的國家甩在后面。大家覺得中國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問題是原創性不夠,事實上在框架方面包括領域前期探索方面都還欠缺。但中國人工智能也有先天的優勢,是有大量的現存數據。
對于人工智能下一代的發展,我個人偏向于悲觀。
過去幾年,人工智能因為資本和媒體的推動,發展得太快,跟行業自然的發展趨勢稍微有一些背離。很多大學現在招不到最好的研究人員做人工智能,因為企業給人工智能好的研究人員非常高的薪水,導致大學里面基礎研究前期的探索跟企業比照起來顯得很薄弱。然而,企業有企業的目的,在做人工智能探索的時候可能沒有更多時間把心沉下來。
所以我們談人工智能,冰河時代還會再來,可能很快就會再來?;貧w理性對人工智能這個領域的發展非常重要,人工智能接下來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成長的過程。
談到跟美國之間的競爭,人工智能會帶來機會。
是中美之間具體競爭優勢或者分工不同也好,美國很多團隊關注于方法和機會方面的拓展,我們更關注于怎樣在具體行業,在具體項目上的應用。
主持人:在中美競爭包括國際化人工智能產業競爭中,劣勢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兆遠:一個是基礎研究,能不能提出在深度學習架構之外新的學習架構和人工智能架構,這是基礎問題。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蠻不足的,其他方面不覺得有太多的劣勢。
場景的應用上面需要一些創意,人工智能到底怎么樣在哪些場景可以被大規模的使用,這上面中國有機會,可以做一些大膽的嘗試。
主持人:談到在應用場景,請吉朋松總講一講,你看到人工智能產業在健康行業方面有哪些好的和有趣的應用?
吉朋松:在人工智能方面我是比較樂觀的,樂觀在哪里?人工智能,可以把它想象成自己生了一個孩子,基本構架基因已經決定了,孩子將來有多聰明看后面的教育。
我比較關注于醫療健康,我很小開始看西游記,現在還在看。其中有一個章節,孫悟空進鐵扇公主的肚子。它在人的消化道,就像機器人在檢查過程當中,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把你的病灶懷疑目標進行全方位的拍攝,用你過去積累的大量經驗在專家認定之前做篩選分類,效率上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樣一個平臺的產品已經在全國很多地方使用,這就是人工智能在一個細分領域的發展。
劉建軍:說到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ceo有一句話,人工智能不是一個點狀的技術,是一個大的紅?!,F在所能想到的所有傳統行業里面的技術和工作的環節,未來都有可能用人工智能技術加以數字化的升級或者改造。比如說機器視覺、社區管理、人員出行以及智能零售環節一些消費者大數據分析,以及供應鏈物流里面的智能感知等等。從我們的角度而言,現在更聚焦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供應鏈物流以及個人生活大腦應用場景。
主持人:今天人工智能對于投資者有哪些機會,投資者在看哪些有趣的公司?
趙興華:從過往的投資經歷來講,一直在關注科技驅動的公司。以我們的角度來講,是從場景出發,在場景里面尋找創業的機會,比如說在出行領域、零售領域、醫療領域以及工業制造領域。人工智能或多或少已經進入到公眾視野,當然在更廣泛的智慧與城市領域,仍然存在極其垂直的深遠的應用,在這個領域里面關注投資機會,而且會持續往深度抓。一方面仍然是像之前所投資的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具體會不會涉及到一個硬件甚至是垂直領域的ai研發,暫時還不確定。
同時人工智能仍然是一個基礎設施,過往的資本過度興奮地看到它未來的場景能夠給我們提供便利,實際上過程中必須要經歷像其他任何的產業一樣從0到0.5,到1.8的過程。而目前的人工智能應用仍然沒有到1.0的階段,可能在一些要求并不是十分精準的領域,可以達到基本的訴求。但很多應用場景解決方案的成本都非常高,不光傳感器成本,同時也在于高質量數據獲取的成本?,F在不應該過分關注應用層面的投資機會,在技術真正成熟的過程中應該關注更基礎的更底層的東西,讓底座更扎實,這是我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到的觀點。
主持人:在技術層面上存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其實有一點點悲觀。劉總跟方總作為視覺和聽覺領域非常重要的代表,你們是否也是這么悲觀和過多的關注應用層面?你們在底層技術上有沒有真正的核心原創和一些突破?
劉建軍:首先曠視人工智能領域有各種技術,有1000多項專利證書。當然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挑戰,其中最重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人工智能現在大量應用的深度學習,需要靠數據來訓練,數據的獲取成本和獲取規模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第二,一個技術從誕生到發展到成熟,在它不夠成熟的時候怎么樣跟現有的工作邏輯結合起來,怎么樣找到你的用戶讓他接受。
第三個方向是每一個技術產生可能在某一個點上非常先進,非常有亮點,但是如何變成用戶手里的產品?如果100分,已經走了80分,最后20%就是制約著你最終能不能存活下來的關鍵。有強大研發實力的同時,還要有更好的跟用戶對接商業拓展的能力。
方明:大家都知道科大訊飛有一個網紅產品訊飛翻譯機,目前3.0版本的翻譯機支持59種語言的翻譯。人類語言的互通有可能在十年內徹底完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現在聯合國的主論壇,我在講中文,下面有日本人、西班牙人,韓國人,大家只要戴一個耳機,你聽到我在用我的聲音特征講日語、俄語、講西班牙語,任何一個舉手提問你講一種語言,別人聽到的都是一種母語,這種技術很快能夠實現。
馬兆遠:翻譯這件事情告訴你這里面有話,這些話讓我們整個建立起來的理性系統崩塌掉。我們真做自然語言處理是將來的核心困難,當然大規模說90%覺得可以,最后10%涉及很多常識的問題,涉及到文化的問題,這是實際的問題,十年之后你說機器能夠完全聽懂人類的語言這件事不太同意。
方明:同意學術的觀點,ai不可能百分之百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很贊同雷軍一句話,小米的原則是解決80%用戶80%的問題,如果能做到就可以,相信技術的發展ai對我們的需求會無限的逼近。
主持人:剛才持悲觀觀點的趙總和馬教授是北大畢業。方總、劉總、吉總是科技派的代表。是不是北大系是悲觀的,應用技術層面是樂觀的?
劉建軍:首先對未來肯定是要樂觀的,人工智能現在屬于嬰兒階段,已經對人類的各種應用產生很大的助力。技術本身是不斷發展的,一定要跟一些工作邏輯結合,所謂的工作邏輯結合不是直接生搬硬套放在原有的技術邏輯上,通過技術的特點改造原有的邏輯,使它變得更具效率,對未來是樂觀的。其次技術必將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吉朋松:人工智能這個事情首先有一個概念很清楚,它是將來為人服務的工具之一,無論怎么發展都是更好地為人服務。
第二個觀點為什么機遇很多,人工智能這個領域分很多維度,有高度,有厚度,有廣度,有速度,一定記住它有溫度。我們所有的人工智能在服務的時候,一定讓你在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更有溫度。比如方總提到的翻譯機我很期待,這個過程來自59個國家的人會感覺到溫度,很親切。人工智能和醫療的結合,也是希望人的生活從能夠感覺到更多的溫度,不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辛勞把一個事情看的清楚。對消費者來講,通過人工智能的辦法使準確性和安全性提高,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預計在什么情況下健康管理更加到位,更加容易去識別它,控制它,管理它。這些東西是從人工智能不同的維度去看的,從這樣一個維度看,它未來的前景和機遇我認為非常多。
馬兆遠:我不認為北大系是悲觀,我認為是理性的。更多是看到人工智能在現代對高速發展所造成的泡沫,而且這個泡沫一定會趨于理性,其實這對行業有好處,因為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它在長遠發展當中的應用。
其實這件事情在很多行業不斷重復,一個行業出來的時候社會和資本界不斷的期望行業進入一個正向迭代的發展,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包括我們也在做創業和投資,更希望至少現在不要給這個行業太高的壓力,讓這個行業發展的不是特別健康,希望更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出現。
主持人:其實現在很多的資本故事和創業者盲目的創業以及很多泡沫的破裂,是資本推手去做的。趙總你怎么去看投資人會不會更理性,你會覺得這一波創業者有什么提高?給我們一些建議?
趙興華:剛才提到有幾個關鍵詞,一個關鍵詞是場景。這個特別重要,尤其今天的主題跟ai有關,正是因為ai這種技術仍然不成熟,導致在很多場景里面需要去想借助一個方式讓成本更低,更有效地去滿足需求。在很多場景里面,我們未必要達到百分之百的精度。但是有一些場景,必須是99點后面有6個9以上的冗余才能做到。比如科大訊飛所切的這個場景,正好不需要99點后面6個9的精度。另外一個場景全自動駕駛,必須要控制冗余。
這一領域往往以科學家創業為主,科研與商業視野同等重要,同時還需要去跟很多競爭對手去賽跑。所以在這個領域里面極度鼓勵創業者找到很好的創業團隊,兼具科研能力、工程能力以及商業認知能力,必須兼具這幾方面才有機會成功。
主持人:這一輪很多大企業以及高校加入創新創業成為創新的建設者,以科技企業在做加速和孵化的經驗,以及高校對這方面印象進行創新探索。
方明:科大訊飛董事長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一定是產業生態的競爭,華為事件不斷發酵很好證明這句話。中國民族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靠科大訊飛,靠bat完全不夠,需要把自己的核心資源能力開放出來,帶領廣大的創業者共同打造自己的產業生態。這件事情科大訊飛從2010年開始做,建設科大訊飛開放平臺,把有自主產權的業界領先人工智能的資源和能力放在平臺,做一個實名認證,免費獲取科大訊飛提供的能力,目前提供能力183項,承諾年底達到200項。訊飛市場、訊飛ai大學等絕大多數的資源免費開創給創業者。
訊飛負責把腰彎下下來,讓這些創業者站在我們肩膀上去起飛。這樣有兩個好處,首先成本更低,訊飛提供的資源是免費的,可以幫助大家降低創業的門檻;其次大家起點更高,給大家提供的技術資源都是全球和業界最領先的。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科大訊飛平臺具有全國各地的人工智能開放者和創造者團隊有100萬支,每天平臺交互的次數接近50億次,通過我們的努力,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已經有了初步的樣子,非常高興看到這一點,希望和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中國自己人工智能的產業生態。
馬兆遠:清華沒有這么多開放的資源,清華開始意識到人工智能這個行業包括怎么樣跟制造業結合、科學家怎么樣參與創業等。其實更多思考現在的機制對科學家來說不是特別合理,是否過于強調創業者的重要性而弱化工程實施人員在整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變成很多科研項目很多創業項目,所有的資本和榮譽都給了科學家,但忽略了工程人員。這個機制是要改變的,如果沒有工程人員,沒有合理的激發機制,最后把一個創意做成產品是不現實的。
主持人:因為時間的關系,請每位嘉賓用一句話給一些建議,希望政府在哪些政策和方向上可以做一點事情,能夠幫助ai領域的創業創新做的更好?
吉朋松:創業創新尤其人工智能不光技術創新,有三重屬性,一層科技創新,一層是人文創新,一層是社會創新。希望政策對于人工智能這個領域給予更多的支持。
劉建軍:現在產業生態已經非常完善,希望政府開放更多的場景,鼓勵更多的技術,能夠應用到現有的場景當中。這是我們的期許。
方明:訊飛這個開放平臺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訊飛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公司,跟bat不能比,能做的事情和資源有限,希望政府更加重視人工智能創業平臺的建設,投入更多的資源一起把開放平臺在祖國大地上推廣出去,吸引更多的創業者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創業。
趙興華:作為投資人經常幫助投資項目跟政府談落地條件,我們發現實際上目前的政府還是以招商引資這么一個態度來引進企業落地,就會存在一種情況,就是當項目收入體量很小的時候,往往獲不了更好的政策。尤其人工智能基礎的領域,或者在非?;A的工程能力搭建過程中,體量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非常希望政府能夠在這個階段有一個有利的政策,不管是資金方面,還是人才激勵方面、落地方面的政策引導。
馬兆遠:人工智能發展起來,不光關注技術本身,對人工智能了解越多,才對人越來越敬畏。從教育來說應該關注人跟將來人工智能的分工,人跟人工智能怎么去做配合,從教育或者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或者關注于教育本身,關注人工智能本身是關注人本身的生活問題。
來源:思達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