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起,上海進行前瞻性布局,全面聚焦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在上海集聚發展,發揮平臺效應,進一步融合賦能、創新發展,在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場景開放、培育產業集群、集聚全球創新要素上加快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加速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在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上持續發力。
如今的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蓄勢待發,據有關統計,全國已有1/3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上海的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已超過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超7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梯隊。微軟、亞馬遜、bat、科大訊飛等行業領軍企業紛紛在上海布局。同時,上海已初步形成以徐匯濱江、浦東張江等重點創新示范區引領,楊浦、長寧、閔行、靜安等區域聯動的發展格局。這意味著,上海初步建成了有全球影響力的ai生態圈。
ai+實體經濟:場景示范,產業賦能
眼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ai+”的創造力不斷涌現。
人工智能技術雖然趕上投資風口,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關鍵一環卻是“找場景”。“場景”意味著技術落地的方向和可能性,對人工智能來說,場景必須是真實有效的,因為ai產品要在真實場景中不斷學習成熟。
在上海張江科學城核心區一座6.6平方公里的半島上,16幢獨立辦公樓間花草繁茂,阿爾飛思智能垃圾桶、英飛凌智能路燈已各司其職,思嵐安防機器人與紐勱無人接駁車往來其中……
這是“張江人工智能島”初步的智能應用圖景。今年1月,張江人工智能島迎來首家企業——ibm入駐。目前已有15家企業簽約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吸引了包括微軟、阿里巴巴、同濟大學、云從科技在內的跨國巨頭、bat龍頭、科研院所和獨角獸企業入駐園區。今后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企業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會率先應用在人工智能島上,圍繞智能安防、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新技術,將與應用場景進行深度融合,并在島上進行聯合試驗和交互體驗。在“嘗鮮”之余,讓島上“居民”的辦公、研發、生活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未來,張江將以人工智能島為主軸,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產業項目在張江地區的集聚,將技術和應用擴散至整個張江科學城,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
目前,張江人工智能島入選成為上海市首批12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并成為唯一的“ai+園區”的實施載體。此外,還有上海市市西中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薔薇小學、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的“ai+學校”場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ai+醫院”場景,長寧區北新涇街道、徐匯區斜土路街道的“ai+社區”場景,張江人工智能島、長陽創谷的“ai+園區”場景,臨港科技城的“ai+交通”場景,靜安區政務數據管理中心的“ai+政務”場景,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的“ai+金融”場景。
去年12月,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采取“揭榜掛帥”機制,首批吸引了全球超過170份面向10大領域、19個具體點位的ai解決方案。據介紹,上述入選場景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以人工智能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為基本出發點,在全國率先打造以ai深度應用為特色的智慧城市新亮點。
目前,上海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加緊征集第二批人工智能場景需求,重點圍繞醫療、教育、城市管理,以及社區、村莊、商圈和文化旅游等10個領域34個具體方向,突出社會熱點和城市治理,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
這些探索和實踐,將對今后上海更好運用ai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從示范應用場景開始,ai開始真正改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預計到2020年,上海將形成60個ai深度應用場景、6個創新應用示范區,全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需要健康生態
近日,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浦東啟動建設。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與成果應用,打造“智能+”產業高地,工業和信息化部、上海市政府支持建設上海浦東新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據悉,未來我國可望建設10個人工智能先導區。
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建設目標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集聚區、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先行區,以及人工智能行業標準規范的創新策源區,形成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示范效應,帶動全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
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將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技術和產品在先導區示范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經驗與行業標準,對帶動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東分院總規劃師賀仁龍說,我們預判未來30年的世界是產業互聯網的世界,是智能經濟的世界。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就是我國面向未來30年智能經濟發展推出的一個戰略性舉措,國家希望人工智能在全國得到創新應用,使所有傳統經濟在數字化之后實現系統級的智能優化和提升。
這是未來時代發展的必須,也是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必然。賀仁龍認為,現在普通的消費互聯網經濟和未來智能經濟差距很大,傳統網上購物的數據恐怕只是全部客觀世界的1%到5%,其他生產過程的數據都匯聚到一起,估計會是當前數據的成千上萬倍。“未來是數字化的時代,是智能經濟的時代,人工智能就是‘玩’數據的。我們一定要形成一個應用場、先導區和示范高地。”
“搞人工智能,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有14億人口,消費互聯網數據最多,通過5g把產業互聯網生產的數據全部匯聚起來,我們的數據是獨步全球的,用弱人工算法、用深度神經網絡,把先導區端到端的產品化的機制和許可管理都打通了,我們就能建成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竟爭的人工智能產業的先導區。”賀仁龍認為,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需要一個生態,所以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先導區建設三大任務是硬任務,其后面是管理制度、產業鏈、專項資金、各種政策、知識產權、國際競爭等等的創新和突破。上海的任務是建設好人工智能產業的生態,吸引全世界有情懷的人來上海加入人工智能產業。
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可以聚集企業和產業的發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會創造出新的人工智能產品。“這要有人工智能創作確權這樣的系統和機制,要有人工智能的產品分級分類檢驗機制,還要突破現有法律法規機制。上海有自貿區,可以在區內先行先試,成功了再推向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全國乃至‘一帶一路’,這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點,也是國家戰略的體現。”賀仁龍說。
來源:上海浦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