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17日正式對外發布,明確提出“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八項基本原則。業內專家當天接受媒體集體采訪時解讀稱,最新出爐的治理原則內容清晰明了,關鍵詞當屬“負責任”“促合作”,也將為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立法工作奠定重要基礎。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介紹《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起草編制相關情況。 孫自法 攝
中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指出,治理原則提出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涵蓋整個人工智能從技術層面的研發到應用層面的產品和服務的全過程,是全面的負責任。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員說,八項原則之一的“共擔責任”就明確——人工智能研發者、使用者及其他相關方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自律意識,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標準規范。建立人工智能問責機制,明確研發者、使用者和受用者等的責任。他認為,這就要求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管理等相關方面高度協同,共擔人工智穩健發展的大任。
促合作方面,薛瀾表示,制定并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一是要推動世界各國加強多層次溝通交流;二是在交流溝通的基礎上,推進全球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研究與對話,以促進加深了解,形成共識;三是在深入研究、對話、尋求共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合作框架,積極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通過國際合作,保證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類,增進人類福祉,這是我們的目標”。
最新發布的負責任治理原則特別強調人工智能發展的國際協作,呼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對世界發出的一個倡議,同時也是一個承諾。”曾毅說。
針對“中國近年來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得益于過于寬松的監管環境”這一說法,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大學教授李仁涵直言,中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數據資源極其豐富、應用場景需求尤其是企業需求迫切、技術研發的突破和政府大力支持等四個方面,政府支持是因為人工智能具有質量、效率、成本、安全、綠色等優點,這跟政府的發展理念完全吻合。
他還對人工智能監管提出建議說,應在留有足夠發展空間前提下加強監管,讓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到哪里,負責任的治理原則就跟到哪里”,實現人工智能從源頭的產品設計到應用的全過程監管。
薛瀾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技術發展非常快、發展方向及應用影響可預見性都比較差的特點,中國治理原則上特別提出目前得到國際充分認可的“敏捷治理”,主要是針對新興技術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技術特點開展漸進迭代、以人為本、多元包容,有不利影響苗頭出現就及時出臺政策措施引導,但又不會“一棍子打死”,以負責任地保證發展與治理共同協調、推進,實現雙贏。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