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正在加速落地,主要細分領域集中在無人駕駛、機器視覺、語音識別、深度學習、智能機器人等,商湯、曠視、依圖等一批頭部企業受到資本追逐。同時也應看到,發展新技術一定要有超前一步的眼光。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和復雜化,除了政策和資本的支持,有關法律、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也必須跟進。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要實現產業化落地,法治建設必不可少。以無人駕駛為例,在現行法律框架下,無人駕駛汽車不能直接在公路上行駛。很多人或許還記憶猶新,2017年李彥宏在北京五環乘坐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吃到了國內首張無人車罰單。
可以說,開放路測是無人駕駛技術落地的重要基礎,沒有經歷路測的無人駕駛永遠只能停留在實驗階段。為了搶奪無人駕駛產業這塊蛋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繼出臺無人駕駛路測交規,通過發放牌照、開放測試道
人工智能的應用是一個長期實踐、反復試錯的過程,制度、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的超前布局缺一不可
路鼓勵產業發展。其中,廣州能吸引一大批無人駕駛公司將總部落戶,主要因素在于對無人駕駛中的l4級別友好度最高,相關條例最開放。
同時,新技術落地也離不開基礎設施的配套。無人駕駛對測試場地需求相當高,涵蓋對城市道路、高速路、鄉村公路等場景以及各種天氣環境的大量模擬,還需要對新能源充電樁、5g通信基站等提前布局。對于不少初創型無人駕駛企業而言,難以單獨投資建設測試場。
目前全國已經有一批自動駕駛示范項目落地,其中測試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先進的位于上海,已經為上汽、寶馬、蔚來等車企服務。在武漢的雷諾自動駕駛示范區,普通游客甚至可以實地體驗自動駕駛。相比之下,青島一家國內領先的無人駕駛初創企業,則是在常熟的中國智能車研發與測試中心進行測試。依托智能網聯測試場吸引整車企業及高校院所的研發中心落地,將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
此外,人工智能作為新鮮事物從應用到成熟要經歷一個過程,迅速被市場接受絕非易事。這些早期技術需要有第一個 “吃螃蟹者”形成示范效應,并在應用中改進技術和體驗,從而加速商業化。因此,從一開始就采用更加積極擁抱的態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扶持人工智能盡早落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其產業化。
專注人工智能視覺領域的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之所以能成長為獨角獸,除了有深圳的人才、政策、資金等支持,更為關鍵的是深圳在其產品落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動態人臉識別概念還沒有普及時,深圳龍崗警方就率先采用了云天勵飛的人臉識別抓拍系統。在將該系統復制到深圳全區域的過程中,云天勵飛實現了對技術落地和商業化的實踐,由此推廣到全國范圍便順風順水。
來源:青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