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巖資本聯合中國證券報開啟了“探索價值,投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調研行”系列活動。系列活動為期一個月,第三站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綜合服務商。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基巖資本副總裁范波表示,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關鍵設備,行業發展潛力巨大,當前工業機器人市場上外資品牌占據主導,去年以來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壓力逐步顯現,國產替代進程日益艱難,但國產品牌在細分領域有望得到突破。
工業機器人增長動力主要源于人口紅利消失
中國自2013年起成為了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4.1萬臺,同比增長62.1%,中國占全球的比重高達37%。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不僅總量較大,而且增速也比較快,2011-2017年銷量年均增速高達39.5%,僅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就達到13.8萬臺,同比增長58.6%。
表1.中國工業機器人近年來安裝量及增速
雖然我國工業機器人增長速度較快,但是每萬名工人中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計算,密度仍然較低,根據if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97臺/萬人,位居全球第21位,韓國以710臺/萬人連續七年蟬聯全球第一,新加坡(658臺/萬人)和德國(322臺/萬人)分列第二和第三,可以說中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并有望在2020年進入全球前十名。
工業機器人行業增長的動力主要源于人口紅利消失。基巖資本副總裁范波表示,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供給出現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直接影響了社會勞動力的供給,機器替代人工成為解決這一問題最為有效的方式,也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由于制造業轉型升級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提升,未來機器代人的生產方式將更加普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人口結構近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從2010年的74.5%下滑至2017年的71.8%,此外,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也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人口紅利的消失不僅給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帶來了嚴峻挑戰,也削弱了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除了未來勞動力不足之外,中國制造業員工的平均工資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2017年已增長至每年平均64452元,同比增長8.4%。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也是更加經濟、符合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目前,“世界工廠”正不斷的從中國向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地區轉移。
2019年工業機器人競爭進一步加劇
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仍遠高于出口,行業內國外廠商仍占據主導優勢,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abb、庫卡、發那科、安川電機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以2017年數據為例,當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49539臺,出口8851臺,進口金額達13.3億美元,出口金額僅為2.1億美元,進口金額仍遠高于出口金額。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2018年受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和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游汽車、3c等行業投資放緩,難以支撐工業機器人產量的持續增長,而外資品牌工業機器人仍然增速迅猛。據cria與ifr統計,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14.1萬臺,同比增長58.1%,外資品牌銷量10.3萬臺,同比增長71.9%;國產品牌市占率為26.8%,同比下降5.9%,結束了近幾年不斷上升的趨勢。
表2.工業機器人國產品牌歷年市場占有率
2019年工業機器人競爭進一步加劇,國外機器人巨頭紛紛在國內擴產,本體價格有加速下降趨勢。例如,發那科在廣州的新工廠今年3月已經開工;安川第三工廠也在6月竣工,每月將新增 臺的產能;abb 擬 10 億在上海建立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柔性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等。而與之對應的,國內向伯朗特、聚友光機都在走低價路線,相繼推出超低價機器人。
范波認為,雖然國產品牌不斷下探成本的底線,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本體價格的下降,會提升自動化升級的吸引力。同時,工業機器人行業短期的增速放緩也并不能改變機器代人的大趨勢,當前,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具備機器自動化空間,制造業轉型升級依然迫切,疊加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巨大。
國產替代正在細分領域尋求突破
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集中于汽車、電子等對自動化、智能化需求較高的終端行業。產業鏈上游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減速機、控制器和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高,高達60%左右,中游本體和下游系統集成商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分別占比25%、15%左右。附加值最高的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占據,比如說,目前應用較多的諧波減速機和rv減速機,在這個領域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克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
表3.工業機器人產業鏈
來源:深圳熱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