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執行著簡單任務的人工智能早已進駐工廠。以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的東莞為例,前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東莞已有6成工業企業陸續開展“機器換人”。無獨有偶,郭臺銘也曾在富士康股東大會表示富士康計劃通過引入機器人來進一步優化組裝產線。
工廠中大量使用機器人已成趨勢,這一趨勢會不會導致大批人群失業?
一些學者對于這種情況很是憂慮,原因是此次的情況很特殊。前幾次技術革命雖然導致大批失業,但是失業者都能學習新的技能、找到新的工作,比如手工勞動者可以學著操控機器,但機器人取代人力這件事情上,局面是不一樣的。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擔憂:“當有人鼓吹機器人前景時,我們被告知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它們什么都可以做。如果什么都可以取代,失業的人還能找到新的工作嗎?到時是不是只有極少數人在機器人的支持下創造財富供養著全人類,而大部分人都游手好閑,那樣的社會至少現在沒有準備好。”acm(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雜志的主編摩西·瓦爾迪(moshevardi)教授也曾在一個關于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引發失業問題的演講中表示,以往的幾次技術革命在導致失業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新型工作,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從本質上對創新工種貢獻有限。
機器人替代簡單腦力勞動的例子雖有出現,但目前還只是處于試驗階段,或許還是回到早已推行自動化多年的工廠里找答案更為合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智能維護中心主任李杰認為:“機器人的自動化一定是著眼需求。二三十年前,深圳蓋個廠會吸引很多人前去,現在反而出現‘用工荒’,很多人情愿開小店過日子。”他認為,中國工廠現在引入機器人是人力成本太高、產品質量求穩的結果。“中國電商的發展造成很多生產曲線波動太大,比如為了配合‘雙十一’工廠要短時間內大量交貨,這對出貨速度、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要求非常高,而智能化一來比較快,二來做出的產品質量較穩,可以滿足工廠需求。隨著將來中國的產品多元化后,標準化會越來越多,對自動化的需求會更大。”
特斯拉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車間
但這不意味著工廠就完全不需要人。李杰說,自動化和人之間事實上有一根平衡曲線,過多的自動化效果不佳。自動化達到一定程度后一定需要人來完成協調工作,因為需要人做質量改進、管理及流程匹配等工作,這類工作是無法固定在自動化流程當中的。“沒有人的工廠已經失去工廠的意義了,其本身只是一臺大機器。工廠是人的智慧結晶,只有人在里面,工廠才能成為‘學習工廠’,而機器人本身只是‘學習工作’,不會學習設計產品。因為設計產品跟市場、跟人的創意有關,產品是人的思維結果,而不是一個帶有明確目的的任務。以iphone為例,由于app這種互動模式的存在,它的社交價值遠大于手機原來設定的溝通價值,它越來越具有整合性,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就是人思維價值的體現,而機器人做不到這一點。人是思考動物,會去適應環境、生活情況、價值觀、文化、心理的變化,而這些都是無法量化解決的。”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認為,20年前是中國勞動力供給量最高的時期,那時如果強制在工廠推行使用機器人的確會造成失業。但是放到今天反而不會,引進機器人對工廠而言更像是剛需。“當前工廠引入機器人有一個前提條件——找不到勞動力。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缺口每年以三四百萬人的速度增加,導致勞動力工資漲得厲害,這是工廠引入機器人的主要原因,機器人與勞動力之間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他認為,大趨勢上人工智能進入工廠是不可阻撓的,因為勞動力短缺只會越來越嚴重。就目前而言,若有工廠全面使用機器人也只會是個別現象,企業家總體會比較謹慎。
“杰里米·里夫金在1995年出版的《工作的終結》中曾提到用軟件更多替代傳統的生產方式,現在3d打印機都出來了,比20多年前想象的還要超前。在最新作品《零邊際成本社會》中,他展望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新經濟范式——分享經濟,在這種經濟范式中,物聯網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消費者變成互聯網產消者,企業和產消者與物聯網相連接,人們更多地回歸家庭,失業概念將不再存在,這充滿了想象力。”張軍認為,人類經過很多次技術革命,每次技術革命都對傳統帶來挑戰,會引發一系列制度變革,而人類社會總有能力應對這些挑戰。
3d打印
來源:文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