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江蘇無錫220千伏蠡湖變電站電纜隧道2號出入口厚厚的大門,沿著扶梯來到地下15米深處。直徑約3米的電纜隧道中,9根碗口粗的電纜宛若長龍,蜿蜒伸向遠處。
數名身著帶有“國家電網”標識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在逼仄潮濕的隧道里俯身工作。一群男子中間,站著一位身材頎長、手捧圖紙、語速飛快的女子——她就是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電纜專業技能專家何光華。
她是無錫電纜工程技術領域公認的“女掌門”。這些年她斬獲的榮譽不計其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巾幗建功標兵、國家電網公司專業領軍人才……
“女漢子”初露鋒芒
2000年,何光華從河海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無錫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工區電氣試驗班工作,她時刻謹記電試班女班長金梅的教誨:“作為女性,要在電力行業站穩腳跟,更要敢于吃苦、善于學習,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2002年,順應無錫電纜化程度逐漸提高的需求,無錫供電公司組建了以從事電力電纜檢修、搶修、施工等作業為主的集體企業——廣盈電纜工程公司,何光華調任該公司電纜四班技術員。工作期間,何光華夜勤奮學習,自學電纜、線路、試驗等專業知識,平時經常光顧電纜作業現場,鉆電纜溝、檢查電纜,技術水平快速提升。
19年如一日,何光華扎根于工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目前無錫敷設的電纜最大截面積達2平方毫米,1米長即重約38公斤,敷設電纜并不容易。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更省時省力地將電纜敷設到位?有一次,工程車在半途爆胎,使用千斤頂更換輪胎時,我突然想到,可以研制一個輕巧靈便、專用于電纜敷設的起重設備!”何光華說。
其后不久,手動液壓升降平臺誕生,電纜安裝效率大幅提升。而與之相配套,適用于電纜敷設、安裝的還有新型電纜彎曲機等一批工器具或設備都在何光華的“頭腦風暴”中應運而生。她和同事一起將傳統的下降法改為幾字型牽引敷設,并研制出與其相適用的工具、裝置等,一組地下電纜施工平均節省成本78萬元、可縮短10天施工時間,綜合作業效率提升55%。去年10月,該項目被國家電網公司授予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專家到“掌門人”
2010年,何光華被聘為國網江蘇電力技術專家,是當時江蘇地區電纜行業里最年輕的女專家。“之前只要做好項目就行,現在要考慮整體工作和管理方法。”何光華說。
近年來,地下電纜覆蓋面在日益擴大,日常檢修維護工作也遇到許多新問題。為了將問題簡單化,何光華深入現場,摸索提煉經驗,提出“長電纜線路多小組分段”“檢修全過程管控模式”,建立“停電、帶電檢修數據綜合分析案例庫”等工作方法,逐步解決了現場作業中的難題。
在管理方面,何光華嘗試將自學的“5s”管理引入電纜搶修工作。精細管理搶修工具,配備專門的電纜故障車,區分不同的電壓等級,通過“事故預案精細化、現場情況熟悉化、工器具便攜化、搶修備料快速化、現場作業規范化、事故演練常態化”的“六化”管理形成一套標準化作業程序。2014年,無錫供電公司《電纜現場5s模塊化管理》典型經驗被評為江蘇省十佳操作法。何光華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創新工作室和項目,把公司的創新精神和理念傳給更多的青年員工,是我最愿意做的事!”
創新是一生財富
自2002年進入電纜公司,何光華就在電纜技術管理的創新領域嶄露頭角,不斷展現出她的靈氣。
“10千伏封閉式電纜分支箱新型驗電、接地工具”是電纜公司自主研發的首個項目。經過反復試驗,何光華成功研制了由調節手柄、絕緣桿、活動鋼抓和套筒頭組成的“拆電纜頭的操作桿”,使用方法和開瓶器異曲同工。該工具可以在未驗電的情況下,安全拆除可能帶電的電纜封帽、堵蓋。何光華說:“是紅酒開瓶器給了我啟發,工作上的創新靈感有時來源于生活中的觸類旁通。”
何光華帶領著工作室成員們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多振動、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設計、施工工程實踐,攻克了“幾”字型高落差、多振動源高壓電纜線路施工檢測的技術難題,并獲得多項專利。通過專利許可的工法和工器具在國內多個行業開始推廣應用,并沿著“一帶一路”路線,推廣向沙特、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家,近3年累計經濟效益達22445萬元。
何光華和她的團隊還一起在無錫高鐵東站牽引工程中創新提出多點高落差電纜連續敷設技術,專門研發高、寬度可適位調節的敷設一體化施工工器具4套,實現了高落差、狹小通道中電纜敷設打彎一體化作業,避免二次搬運造成的質量隱患,拓展半幅通道逃生空間。
得益于該施工技術,僅無錫高鐵東站牽引工程就提前3個月竣工,并節約建設成本675萬元。該團隊不斷總結完善,最終《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施工技術及工器具研制》成果終于研制成功。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