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互聯網泡沫和經濟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重新意識到制造業的重要性,智能制造為各國提供了發展和轉型的機遇。在全球城市競爭中,智能制造正在成為重塑世界各城市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日前在北京發布的《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提出上述觀點。
近年來,世界各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爭相布局。保守估計,未來幾年全球智能制造行業將保持10%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速,預計到2022年,全球智能制造產值將達到1.51萬億美元左右。報告認為,智能制造已成為重塑世界城市之間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報告由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聯合經觀城市與政府事務研究院共同制作完成,對全球50個重要智能制造中心城市進行統計和分析,展現世界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態勢及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的潛能。《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潛力榜》和國內首份《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地圖》隨報告同步發布。從評價體系來看,影響智能制造最大的因素依然是科技創新。
從榜單結果顯示的整體實力看,中國城市智能制造平均指數為0.4387,稍低于樣本平均水平0.4642,遠低于國外城市平均水平0.4842。中國城市中,上海位列榜單第二、深圳列第五、蘇州列第八、天津列第十、北京列第十五。美國所有樣本城市均高于平均水平,中國22個樣本城市中僅有6個城市高于平均水平。
從榜單數據看,中國整體智能化水平較低,與國外水平相比有待提高,但在細分領域,一些中國城市在世界排名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比如,在智能制造相關專業機構數量方面,北京(286)以微弱優勢領先紐約(282),上海、重慶、天津和廣州也進入榜單前十。在智能制造企業數量方面,蘇州以高達6653的智造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一。
榜單顯示,中國城市在產業融合度上表現較好,這與中國制造業覆蓋了全世界所有產業門類直接相關。世界智能制造產業融合前十分別為:中國上海、中國天津、美國舊金山、中國蘇州、美國紐約、中國武漢、美國洛杉磯、中國北京、中國鄭州、中國合肥。
從《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地圖》中看到,智能制造產業園分布呈現出兩條縱貫南北的產業帶,鏈接了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重要制造業城市。其中,中部產業帶以“北京-天津-濟南-鄭州-武漢-長沙-廣州-佛山-深圳”為線,東南沿海產業帶則以“連云港-鹽城-合肥-南京-蘇州-上海-杭州-寧波-莆田-廈門-汕頭-深圳”帶狀分布。其中,智能制造產業園區數量超過10個的城市達到15個,這些城市將成為未來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的排頭兵。
來源: 工控視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