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王春曉
人工智能基于網絡和大數據,但保護網絡和數據安全,則是發展人工智能的前提。業界一直有種說法,“網絡信息安全是人工智能的保鏢”。
不過,之前有人工智能的alphago贏了李世石、master橫掃人類圍棋高手。現在,業界考慮越來越多的是,人工智能的邊界在哪里。
“既然在圍棋、人臉識別等方面人工智能已超越人類,倘若人工智能這么發展下去,有沒有可能人工智能會自動產生出一些白帽子?”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人工智能與安全高峰論壇”上,有專家提出了這樣疑問。
576 326 >
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舉行(李政葳/攝)
“整個攻防變得越來越不平衡了”。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祎說,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網絡安全的問題,一是解決人工智能本身的安全問題,二是用人工智能解決安全的問題。
在北京郵電大學副院長李小勇看來,與傳統網絡相比,現在攻擊方式更多,攻擊點更多,范圍更廣泛,因此,面臨的挑戰性問題也更多。
阿里安全圖靈實驗室負責人薛暉表示,現在人工智能有很多運用對抗思路來做,人工智能對攻和防都會有幫助,防御方的白帽子也會慢慢采用人工智能輔助。
“過去做攻防不平衡,防御很吃虧。如果采用人力方式,肯定安全從業人員相比于黑客來講大大不足。人工智能發展有可能會給防御帶來更大的幫助,可能會慢慢使得平衡更合理一些。”薛暉說。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方式,黑帽子可以用,白帽子也可以用。但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高級工程師徐杰并不認為,“人工智能在所有領域都會超越人類”。他說,在網絡安全攻防,攻不單純依靠技術手段,現在國內很多的網絡安全事件都是通過內部。“網絡安全是一個社會工程學,不僅是通過技術手段攻擊,更多通過人的生活習慣、社會關系等各種手段”。
徐杰認為,在這些層面上,人工智能很難做到模仿人類思維,在短時間內人工智能很難誕生出能夠讓目前這種白帽子。“有可能需要時間,目前來講,還是處于不確定階段”。
李小勇也表示,網絡安全就是攻防的過程,從長遠來看是反復的過程。比如,攻方采用智能技術,使用更隱蔽的方法;但從長期來看,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防的方式解決問題。“任何時候機器戰勝不了人,從長期來看,人還是能防得住機器的,不管是智能化還是非智能化的攻擊”。
來源:光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