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5月7日訊(段金林莊義彬)一進入春末,慶安春耕生產熱火朝天地開始了,今年的春耕生產,再不見“刨坑點籽”、“趟溝撒粒”的落后現象,見到的是播種機、耕地機隆隆的轟鳴聲。隨著大批農田的集中連片種植,農用機械隨之大批使用,插秧擺脫了“兩腿泥”,旱田種植甩掉“犁后喘”,農民在新時代已經發生了華麗轉身,出現了角色轉換。
慶安縣雖然是水稻種植大縣,但是旱田仍占一半以上,面積達到155萬畝,農民種植落后,大多采用“刨坑點籽”、“趟溝撒粒”種植法,農民稱為“犁后喘”。這種落后的種植法,四五個勞動力,忙前忙后一天頂天能種植兩畝地。從去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決心改變這種狀況,采取政府補貼的辦法,先后購進多臺插秧機,其中還有智能播種機,農民坐在電腦室一按電腦就可指揮作業,機械作業一天可播種上千畝,不但勞動強度大幅減輕,而且搶占了最佳播種期,過去40天才能完成大田播種,現在只用20天時間就可完成,種在“腰窩”上。
特別水田插秧得到徹底改觀。插秧一般在4月底開始,這時水溫冰涼,一下去凍得直哆嗦。為此,縣里采取多種融資措施,鼓勵種田大戶購置“插秧機”“有機枕”。全縣僅購買插秧機達910臺,99%以上的水田實現了機械插秧,徹底告別了“兩腿泥”“冷水浸”。
由于實現機械種植,農民實現了四個角色轉換,由“打工者”變成了“上班族”,“莊稼漢”變成了“智能型”“兩腿泥”變成了“一凈手”,“犁后喘”變成了“清閑人”。
來源:東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