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工作人員稱,該商店已被命名為智能零售實驗室(irl),將專注于整體智能體驗的各個方面,用于測試“全新的、創新的想法”。沃爾瑪智能零售實驗室占地超過00平方英尺,擁有超過30000件商品,通過一個系統向關聯人員提供需要補貨商品的實時數據。分析和攝像頭的組合將監控已從貨架上移除的物品,向工人發出需要庫存的特定產品的警報。
>
客戶將看到這家沃爾瑪商店中常見的元素,但也存在一些重大差異,包括包含服務器和發光藍燈的大型數據中心。同樣,客戶將看到兩個包含大型顯示器的大型樹脂玻璃窗戶; 一個具有豐富多彩的動態圖像,可實時調整以模仿站在其前面的人的動作。客戶還可以在整個商店和接待中心找到提供更多技術信息的教育亭。
irl首席執行官mike hanrahan表示:我們有50,000平方英尺的實際零售空間。我們在操作上可以做的范圍是如此令人興奮。技術使我們能夠更實時地了解我們的業務。當我們irl中收集的所有信息與沃爾瑪在商店中運營50多年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時,可以為客戶和員工創建真正強大的智能體驗。
ai+新零售風口,亞馬遜無人便利超市amazongo成競爭標桿
提及智能零售,不得不使人想到先鋒亞馬遜。這兩年新零售風潮漸起,2017年亞馬遜果斷以13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全食”,引起業內一陣嘩然。在接手全食之后,亞馬遜不僅將“全食”商品置于網站銷售,更在眾多“全食”線下超市中,設置了亞馬遜的專屬快遞柜,進一步豐富其新零售的網點。除此之外,亞馬遜的無人便利超市amazongo也在去年一年的時間里在北美主要城市落地了9家門店。可以說,在新零售變革浪潮中,亞馬遜依然走在時代的前列。
amazon go依靠攝像頭和傳感器來追蹤消費者從貨架上拿走和放回的商品。收銀臺則變得多余——消費者可以在離店后使用系統中登記的信用卡結賬。
從人工智能的技術層面講,它使用了計算機視覺算法,傳感器融合和深度學習技術等用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技術,為用戶打造的流暢的免結賬購物體驗。just walk out technology可以自動檢測商品何時從貨架上取下或被重新放回,同時會在虛擬的購物車中跟蹤貨物。當消費者完成購物后就可以離開商店。隨后不久,亞馬遜會向用戶發送收據并向其亞馬遜賬戶收費。
當然amazon go并不是萬能的,對這種自主收費的系統,大多數人們擔心的還是會不會出錯,被多收錢。對此,amazon go的副總裁gianna puerini 表示:“系統非常準確。如果出現了錯誤,顧客可以用amazon go app掃一下收據上誤收費的商品條目,去掉收取了費用但并沒有購買的物品。“雖未直面回答問題,但是卻給出了一個出錯時的解決辦法。
>
amazon go無人收銀商店不僅想在“便利”層面,更要在營收方面打敗傳統便利店。這意味著在未來短短幾年內,亞馬遜將擁有數十億美元的新業務。
有外媒稱,亞馬遜計劃2021年前開設近3000家amazon go商店。如果亞馬遜著實踐行這一積極發展計劃,且單店營收情況同rbc分析師估計一致,那么此未來商店業務每年的銷售額將高達45億美元左右。
亞馬遜作為零售商巨頭,在網絡上和網絡外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另外,這家科技巨頭公司有能力和技術去構建一些復雜的東西,其aws服務也可以承載所要求的數據,所以,這些都或是亞馬遜的無人店在不久的將來取得成功的籌碼。至于在這項技術成功后,亞馬遜會如何去應用,仍是未知。
有人猜測,亞馬遜可能會出售給其他零售商,就像向其他公司出售云計算服務一樣。
亞馬遜在無人商店領域的嘗試,正在引發其他競爭對手的關注。據外媒最新消息,微軟公司和美國百年歷史的老牌零售商克羅格(kroger)已經展開了無人商店的試點,他們將和亞馬遜的無收銀員商店展開競爭。
互聯網巨頭攜手零售商紛紛入局,ai新技術推動國內零售行業格局重塑
據報道,此次舉動也深化了微軟和克羅格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亞馬遜2017年收購全食超市,進入食品雜貨零售的回應。
就國內來看,隨著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大舉切入線下零售,依托其海量數據積累、超強的數據分析與計算能力,率先實現盒馬鮮生、7fresh、超級物種等智慧零售業態的落地。
作為新零售在場景和功能上的又一突破,這些業態融合了購物與餐飲,在滿足顧客互動式消費需求的同時,有效增加單客留店時長,二次挖掘商品價值,成為ai應用在新零售業態上的有益嘗試。
自從2016年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新零售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
>
2017年,先是由果小美、猩便利等無人貨架企業掀起一股熱浪,吸引了數十億資本的進入,繁盛時期,更是高達四十余家無人貨架企業遍布于全國各地。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無人便利店累計落地200家。
然而,僅僅一年的時間,無人貨架便宣告“死亡”,然后隨著各大無人便利店企業的關店以及鄰家的倒閉,似乎便利店的命運,并不都是完美收官。
從國內無人零售的發展來看,說到底,大家對無人便利店所有美好的想象,都是建立在技術成熟的基礎上的。但至少目前,無人便利店的技術還未達到成熟的理想狀態。在國內,除了京東、阿里等少數巨頭外,那些忙于跑馬圈地的創業公司,采用的都是二維碼+感應器的低識別技術,根本達不到像amazongo那樣拿完即走的購物體驗。
無人便利店涉及到非常復雜的的前沿技術,包括機器視覺、ai算法等,這類技術成熟度較低,研發成本太高,短期內根本無法大規模復制開店。
此外,顧客的自覺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所在。其中零售業的人都表示:無人貨架的想法尤為“不切實際”——把一個放滿商品的開放貨架立在辦公樓,讓顧客自助取東西掃碼付費,一切全憑自覺,那么商品盜損率是不可控制且無法追究的。“隱形”的契約精神是否能人人遵守,值得深思。
伴隨著阿里、騰訊、京東等這樣的國內巨頭對新零售的嘗試之后,所謂的新零售風口到來,一時間大多數中小型創業公司前赴后繼的扎入其中。ai賦能新零售,一輪新風口之后,有幾家試水成功?又或是一地雞毛?
來源:深圳熱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