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以廠為家的“拼命三郎”,他賦予了工業機器人“生命”!
2019-05-02 14:05來源:
原標題:張明:以廠為家的“拼命三郎”,他賦予了工業機器人“生命”!
智能機器人被喻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而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張明就是一位賦予工業機器人“生命”的人。
▽戳視頻了解
▲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
工業機器人調試工程師
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張明
在安川首鋼的智能機器人調試車間,一組組大塊頭的機械手臂運動靈活自如,它們背后的指揮官就是他——張明。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二科科長 張明:
如果說達到很好的焊接效果,必須要把參數稍微加大一點,把那個頻率稍微加大一點。
再小再難的工藝如果能用機器人完成,自動化程度就會大幅提高。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二科科長 張明:
因為機器人它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人工焊接多少是有差別的,但是用機器人焊接,它不會有任何偏差。
2003年,張明在行業內嶄露頭角,帶領團隊在汽車玻璃涂膠系統中,首次使用機器人激光視覺系統技術,及機器人搬運、涂膠、裝配一次完成的生產工藝,兩項“首次”的運用,節省了汽車生產線上的大量人工勞動力。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二科科長 張明:
用機器人視覺和激光攝像頭配合,體現出人眼去看車框,然后把玻璃貼準(效果)。我們在操作的時候,唯獨的難點就是對(機械手臂)精度方面的操作。
機械手臂的操作精度,要控制在比針尖還細的0.2毫米以內,這全靠工程師的手工調試來實現。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二科科長 張明:
人家下班休息的時候,自己拿著機器人(試校盒)研究,把每個指令、菜單里面的內容都摸清楚,每次調試的時候都得做到夜里,然后第二天七點鐘爬起來繼續弄,最后把那個針、工具做得特別尖,特別細,各個方向的修正,最終達到要求。
從業近20年,張明攻克了機器人手臂在焊接、激光切割、搬運等不同生產項目中的技術難關,技術成果在廣汽本田、寶馬、蒙牛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中應用,解決機器人手臂的各種技術問題,也不用再等外國專家。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二科科長 張明:
以前請專家來是半個月左右,現在要處理一個問題一周(就可以處理完)。
在同事的眼中,張明一直是位“拼命三郎”。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項目計劃管理 許志強:
我們基本上都是以廠為家了可以說,他回到家以后,孩子不知道他是誰,然后就管他叫了聲舅,這個笑話一直都流傳到現在。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二科科長 張明:
硬生生的一個機器人設備,通過我們對它進行軌跡的編輯和試校,最終它能靈活地動起來,這個是我們的成就。
來源:btv新聞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閱讀 ()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