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紹忠:摘取儀器儀表行業皇冠上的明珠
2019-05-02 19:31來源:
原標題:聶紹忠:摘取儀器儀表行業皇冠上的明珠
儀器儀表歷來被看作科學研究的“先行官”、工業生產的“倍增器”,去年12月,重慶四聯測控技術公司研制的精準度高達0.04%的pds系列智能變送器榮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機械工業杰出產品”,這一產品正是由川儀股份首席專家、四聯測控技術公司總工程師聶紹忠帶領技術團隊研發的。
370 >
聶紹忠。受訪者供圖,華龍網發
攻堅克難:帶領團隊翻山越嶺
“科學是從測量開始的。”著名科學家門捷列夫曾這樣說。然而,儀器儀表這個高技術密集行業過去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一流企業所壟斷。
歷經技術停滯、產品老化、市場衰竭,中國四聯集團痛定思痛,以儀器儀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契機,在引進消化國外技術基礎上,強化自主創新,旗下子公司川儀股份取得了以智能變送器為代表的工業自動化高端智能儀表系列新產品成果,通過“對標”實現“趕超”,觸及到了世界前沿的脈搏。
從變送器的線性、溫度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非線性多參數復合補償算法等基礎技術研究,到傳感器多種材料復合高溫燒結、超精密加工和電子束焊接系統、低應力封裝、高真空充灌、超薄膜片成型與均熱焊接等特殊制造工藝,如重重關山阻隔。
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正是聶紹忠。1986年從沈陽工業大學畢業后,聶紹忠被分配到川儀十廠工作,主要從事主導產品電動執行器新產品設計開發,先后主持、參與設計完成多款新產品開發。2000年12月,聶紹忠被調到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工作,擔任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建模、測試……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山頭,聶紹忠和他的團隊才發現“皇冠上的明珠”仍遙不可及。“不知何時是盡頭,好像黑暗的前邊還是黑暗。”聶紹忠說,更絕望的是,“國外企業對電容壓力傳感器進行了幾十項專利保護,高儲能彈性材料和諸多特殊制造工藝技術等也受到瓶頸制約。”
另辟蹊徑:柳暗花明又一春
“不行就另辟蹊徑,開放性開展技術創新。”聶紹忠帶領團隊,在國家863項目支持下,重新瞄準以半導體技術和mems微機械加工技術為基礎的硅壓阻原理變送器進行研究。
“盡管階段性失敗,但我們在高精度銑磨機、自動焊機、充灌機、補償裝置及系統等專用設備及和工裝夾具的研究上打下了基礎,還鍛煉出了一支專門的人才隊伍。”聶紹忠說,“回過頭看,技術需要積累,曲折的經歷都是財富。”在后來派上用場的,還有四聯集團提前10年布局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現場總線技術的基礎研究,利用國外技術需轉化為國家標準的有利條件,率先開發完成了ff、hart等符合國際標準的工業現場總線通訊技術,取得進入大型自動化工程的入門證。
然而,硅壓阻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同樣是一個深不可測的“黑匣子”,包含一系列的世界級難題。聶紹忠說,“不鉆進去就不知道里面有多枯燥,如天書般的源代碼,如遇黑洞般的茫然。”
其間,研發團隊進行了上千次大大小小的實驗,累計了數萬條測試數據。錯誤、失敗如影隨形,多少次以為成功近在咫尺,先后推出的若干版本最后關頭卻又轟然崩潰。大量的時間,都在實驗室試錯,改進,然后再試。“不允許失敗,就不可能有pds變送器。”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在無數次失敗的打擊下,聶紹忠團隊掌握了最關鍵技術——高精度傳感器核心應變元件的綜合特性,形成了傳感器組建的系統設計能力和方案,一舉改變了“以市場換技術和技術跟蹤”的被動局面。成功了!實驗室爆發出一陣歡呼雀躍。
據了解,智能壓力變送器新產品自投產以來,已在重大工程中成功應用,受到用戶廣泛歡迎,成為中國四聯旗下骨干子企業重慶川儀盈利能力最強的產品之一。截至目前,新一代精度達到0.04%的智能變送器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大量替代進口,為中國用戶自動化成套裝備的升級、降低投資代價帶來了巨大的實惠。
此外,聶紹忠帶領的研發團隊在兼顧繁重的新產品開發工作同時,還為生產線設計制造工裝夾具300副(套),配備工位器具80副(套),有力地保障了生產線建設。為推動公司精益生產的相關工作,該小組還完善了傳感器、基表、特殊表三大工序的生產工藝,編制完成作業指導書3本,改造了相關生產線的工藝布局,提升了部分工序的自動化水平,使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