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建議
行業策略:替代lcd顯示趨勢已經確立,國內顯示面板廠商良率已經越過60%的盈虧平衡點, amoled面板出貨量即將進入爆發前夜,建議重點布局amoled顯示面板廠商及相關廠商和設備廠商。其次lcd液晶顯示面板行業整體已經運行至行業底部,電視和手機液晶面板價格已經開始觸底反彈,行業經營指標和供需需求格局明顯改善,顯示面板行業有望開啟新一輪上漲周期。
推薦組合:(行情000725,),通用顯示udc,(行情300054,),(行情300327,)和(行情300567,)
行業觀點
oled顯示替代lcd顯示趨勢確立,國內amoled面板出貨量進入爆發前夜:2018年智能手機amoled屏幕滲透率已經越過20%的臨界爆發點,憑借遠超lcd的顯示效果和超低低功耗的屏幕特點,amoled屏幕已經成為前五大手機品牌旗艦機型的標配。隨著國內顯示面板廠商制造良率已經越過至60%的盈虧平衡點,疊加全面屏和屏下指紋的設計趨勢,尤其在華為和小米等amoled屏幕滲透率較低的國內智能手機品牌帶動下國內am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預計在未來2-3年內實現100%以上的高速增長。
大屏化,智能化和高清化推動液晶電視持續成長,印刷顯示技術有望成為大尺寸amoled電視的救星:液晶電視屏幕以每年至少1-2英寸的速度在增長,“大尺寸”需求成為消耗過剩的lcd產能關鍵驅動力。未來智能化將極大的增加電視的交互功能,進一步提升人們換機需求。此外全面商用化之后4k、8k高清電視節目內容的傳輸成為了可能,預計未來三年的uhd 4k和8k電視將繼續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oled電視由于10倍于液晶電視的價格限制滲透率提升,預計2020年印刷顯示技術實現商業化之后有望大幅降低大尺寸oled面板價格,推動oled電視市場快速增長。
智能手機amoled面板價格穩中有升,液晶顯示面板有望觸底反彈:全球amoled手機面板主要供應還是來自三星顯示,2018年國內廠商出貨量合計只有5%的占比,隨著amoled屏幕的滲透率提升,以及5g折疊手機推出以后由于生產良率低將消耗大量amoled產能,預計amoled手機面板價格將不斷提升。大尺寸tv和中小尺寸手機液晶面板價格已經觸底反彈,行業存貨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明顯改善,疊加韓廠三星和lgd關閉部分8.5代線轉為oled產線進一步壓縮供給,大尺寸液晶電視需求開始恢復,預計顯示面板行業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面板價格有望實現全面反彈。
重點顯示面板廠商龍頭京東方及amoled材料廠商,顯示面板檢測設備廠商值得布局:京東方在amoled研發技術和產能儲備具有絕對優勢,而且公司的核心智能手機客戶華為手機amoled滲透率僅為7%,未來成長潛力巨大。其次隨著國內顯示面板廠商接力三星成為全球amoled出貨量的主要增量,將進一步帶動amoled面板材料的需求,其中全球oled發光材料龍頭通用顯示材料(udc),國內pi漿料/pi膜龍頭廠商鼎龍股份和amoled驅動ic廠商中穎電子將明顯受益。此外目前在建的oled的產線仍有8條,投資金額超過2700億,設備廠商如精測電子和(行情300545,)值得重點關注。
風險提示
amoled面板制造良率提升不及預期,大陸面板廠新產能開出沖擊供給。
一、oled替代液晶顯示趨勢確立,國內amoled面板出貨量進入爆發前夜
1、存量智能手機柔性oled屏幕滲透率越過20%的爆發臨界點:
(行情109,)創新研究中心監測的數據顯示,2018年存量智能手機oled屏幕滲透率已經越過20%的爆發零界點,我們預計amoled屏幕將進入快速滲透階段。oled顯示技術的最初應用在三星手機的旗艦機型中,由于出色的顯示效果,2017年蘋果推出的iphonex首次采用oled屏幕之后拉開了全行業手機屏幕技術的大變革。從增量手機來看,2018年不同智能手機品牌的oled滲透率中蘋果和小米的滲透率提升速度相對較快,蘋果手機在2018年底已經接近40%,小米也接近35%,作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的華為/榮耀的oled屏幕滲透率最低,不足15%,預計未來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2、柔性oled顯示大勢所趨背后的邏輯
2.1 卓越的顯示效果令液晶顯示黯然失色
回歸到顯示效果本身,amoled屏幕相對于lcd屏幕有著出色的顯示性能。首先oled屏幕在對比度方面遠超過lcd屏幕,高達100000:1,能夠呈現全黑顯示的效果。lcd屏幕采用液晶材料控制屏幕顯示,由于液晶層不能完全關合,所以在顯示黑色的時候會有部分光線漏出穿過顏色層,呈現出的黑色實際上是白色和黑色混合的灰色。其次oled屏幕相應速度更快,相應時間接近微秒級,色彩看起來也更加飽滿,從顯示性能對比來看oled屏幕可以說“完勝”。
oled顯示屏幕結構大幅簡化,更輕薄,更省電而且抗摔。從oled顯示面板結構來看,除了液晶材料被有機發光材料替換之外,導光板,增光片和擴散片都不再需要,而且偏光片的數量也有所減少,從而使得oled顯示屏擁有更纖薄的屏幕結構。而且從功耗比來看,oled屏幕也更省電,對于追求高續航能力的智能手機來說可以大大緩解電池的壓力。同時由于組成核心發光材料的組件數量大幅下降,oled屏幕的抗震性能也提升比較明顯,抗摔性能大幅提升。
2.2. 出貨量增長大幅降低oled屏幕的完全成本
oled完全成本接近lcd,成本優勢愈發明顯。從2017年開始,柔性oled顯示屏幕的出貨量大幅增加,從2016年的4萬激增至1.33億片,2018年智能手機柔性oled面板預計出貨量為2.02億,2022年預計增長至5.7億片。隨著oled出貨量的增長,lcd液晶顯示面板的占比被壓縮,而且oled屏幕的價格也大幅下降,目前5.7”剛性oled面板價格已經和6”lcd面板成本已經接近,均為18美金左右。
oled成本結構中折舊費用占比較高,未來成本仍有下行空間。由于lcd屏幕中液晶材料及相關模組材料費用占比較大,oled在模組材料的成本占比下降一半。對于oled屏幕而言,目前仍處在快速滲透的發展初期,前期設備折舊占比仍然較大,而且由于出貨量和lcd仍有差距,所以折舊費用占比幾乎是lcd占比的兩倍。此外oled顯示面板中,面板材料的價值增加較多,占比也從6%提升至18%。
我們認為隨著生產良率提升,amoled顯示面板仍有下降空間。行業內amoled面板廠商中,三星顯示良率最高,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超過80%,與ltps-lcd良率相差無幾。但是國內顯示面板龍頭京東方的良率目前剛剛越過60%的盈虧平衡點達到65%,(行情002387,)的良率也突破了70%,隨著國內廠商良率的提升,amoled面板價格仍有進一步的下降空間。
2.3全面屏的設計和屏下指紋成為主流,帶動oled屏幕滲透率提速
除了手機硬件和軟件不斷更新換代以外,“屏占比”概念隨著全面屏的推出而走紅,即屏幕和手機前面板面積的相對比值,該比值越高的手機更容易獲得視覺上的美感,所以各大手機品牌廠商已經把極致的屏占比提升作為新機型追求的核心指標,目前由于采用oled屏幕的手機可以采用屏下指紋方案而獲得更高的屏占比成為千元以上中高端機型的首選方案。從國金證券創新技術研究中心監測的數據可以發現,新增oled手機中屏占比超過90%的機型滲透率越來越高,已經超過65%,而新增lcd手機中屏占比超過90%的機型滲透率還不足30%,這組數據也道出了oled屏幕收到各大手機廠商追捧的原因就在于能夠最大限度提升手機的屏占比。由于采用極致屏占比的全面屏設計已經成為主流手機設計廠商競相采用的方案,oled屏幕憑借在提升屏占比方面的獨特優勢,將推動oled手機的滲透率加速提升。
oled屏幕和屏下指紋相互推動實現滲透率快速提升: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屏下指紋解鎖方案成為安卓陣營機型的首選。目前屏下指紋有光學和超聲波兩種方案,其中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方案更加成熟紛紛被各大手機廠商采用。光學指紋識別是通過光源的照射來進行指紋識別,由于lcd屏幕厚度較高,透光性較差,傳感器很難讀取到指紋。再加上lcd不能主動發光,其背光光源會干擾光學指紋識別,所以現在還沒有量產的lcd屏下指紋手機。由于屏下指紋提升帶動oled設備能夠實現更高的屏占比的關鍵原因在于屏下指紋方案目前只適用于oled屏幕,除非像蘋果手機采用面容識別的解鎖方案。從國金證券創新技術研究中心監測的數據來看,在oled新增設備中屏下指紋滲透率從去年9月份開始出現大幅提升,屏下指紋的滲透率也會隨著oled屏幕的滲透率的提高而大幅增長。
2.4 殺手級應用:折疊手機時代已經開啟
5g折疊手機將消耗大量oled面板產能,amoled顯示面板有望迎來量價齊升。2018年amoled手機(包括剛性和柔性)出貨量達到約4.37億臺,滲透率達到30%,隨著智能手機行業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在全面屏設計潮流和屏下指紋等新的使用習慣的推動下,預計到2021年amoled手機滲透率將達到50%,對于amoled顯示面板的需求達到11.58億片。智能手機行業的另一個殺手級創新來自折疊手機的推出,我們預計到2020年四季度5g折疊手機有望達到800萬臺,滲透率達到0.5%,2021年接近3200萬臺,滲透率接近2%。折疊手機不僅對于amoled屏幕增加為原來的兩倍,而且由于良率僅為10%左右,我們折疊手機在2020年和2021年預計將大幅消耗amoled產能分別為3900萬片和1.08億片,合計產能需求同比增速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達到25%和37%。未來新增產能擴產速度遠小于新增產能的需求增速,預計amoled面板價格也將在2020年迎來一輪上漲行情。
二、液晶電視“超大屏時代”開啟,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價格觸底反彈
1、液晶電視大屏化和智能高清化成為換機需求的拉動力量
全球液晶電視平均正在不斷以每年至少1-2英寸的速度在“變大”, 特別是西歐和拉丁美洲市場,2018年增速超過平均水平。隨著液晶顯示面板價格下降,消費者也愿意用同樣的錢購買更大尺寸的電視屏幕。2018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平均出貨量已經增加至44英寸,電視面板平均尺寸每增加1英寸,就可以消化一座8.5代tft-lcd生產線的產能。預計2019-2021年全球液晶電視尺寸有望增至47英寸,49英寸和50英寸,從而推動全球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面積大幅增長,推動行業供需過剩的局面向供需平衡轉變。
除了對于“更大尺寸”屏幕的需求以外,成為家庭影院中心的標配。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發布的指出,2018年智能電視的全球銷量達到1.57億臺,占全年電視總銷量的67%。2018年第四季度,電視出貨量中超過四分之三為智能電視。北美電視出貨量中,超過85%為智能電視,較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2012-2017年期間,我國智能電視消費市場銷量由1,610萬臺增長至4,737萬臺,復合年增長率達24.09%,呈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全年包含商用電視在內,中國大陸的電視出貨是5611萬臺,從智能滲透率來看達到了86%,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由于智能電視具備開放式操作系統與芯片,擁有開放式應用平臺,可實現雙向人機交互功能,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在自己空閑的時間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智能電視甚至能夠為客戶推薦符合用戶觀看習慣和偏好的節目,極大的提升電視的娛樂性。據工信部預測,到2020年,智能電視市場滲透率達到有望90%以上。
華為/榮耀進軍電視領域,劍指1000萬臺出貨量。雖然液晶電視的價格逐年降低,但是智能化電視的走俏讓許多不再觀看電視屏幕的年輕人重新考慮入手一臺智能電視。根據群智咨詢統計2018年全球電視品牌廠商的出貨量中,小米電視全球出貨量達到850萬臺,同比成長229%,依托小米構建的互聯網生態系統,小米電視成為繼小米手機之后新的“注意力收割機”。目前華為手機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品牌廠商,大舉進軍智能電視領域作為布局華為智能終端生態系統的關鍵一環,可以借助智能手機建立的品牌影響力,用戶粘性與智能電視平臺進行深度融合。華為電視的目標是一年銷售1000萬臺,主要屏幕尺寸為55寸和65寸,預計將大幅提升大尺寸液晶面板的需求消耗,進一步改善大尺寸面板行業供需格局。
2018年4k及以上的超高清(uhd ultra high definition)液晶電視滲透率繼續增長,2017年全球uhd4k液晶電視出貨量達到7萬臺,同比增長40%,滲透率接近35%。預計2018年uhd 4k tv出貨量有望繼續增長30%,突破1億臺,滲透率超過45%。除了uhd 4k液晶電視面板價格下降推動需求增長,5g全面商用化之后4k及8k高清電視節目內容的傳輸成為了可能。2019年3月1日工信部,廣電總局和中央廣播電臺總局三部委聯合發布《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到2020年符合高動態范圍(hdr)、寬色域、三維聲、高幀率、高色深要求的4k電視終端銷量占電視總銷量的比例超過40%,而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有條件的地方電視臺開辦4k頻道,實現超高清節目制作能力超過1萬小時/年,uhd超高清電視有望成為推動人們更換電視機的重要驅動力。
2、oled電視定位中高端,印刷法有望成為大尺寸oled面板的救星。
2018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不到300萬臺,相較于全年2.21億臺液晶電視的出貨量顯的微不足道。oled電視價格約為同尺寸lcd液晶電視的10倍,高昂的售價成為制約oled電視滲透率提升的障礙。目前全球只有韓廠樂金顯示lgd具有大尺寸amoled面板的大規模量產能力,所以lg也是全球oled電視市場的絕對龍頭,2018年市占率幾乎接近60%。除了lg以外,sony在oled電視市場份額中占據第二位,全年出貨量預估在70萬臺左右。目前oled電視主要在日本和西歐為主的中高端電視市場,2018年第四季度oled電視出貨量略低于100萬臺(90萬),同比增長20%。美國市場由于大尺寸液晶電視價格急劇回落導致oled電視出貨量同比下跌26%。
目前oled屏幕生產方法還是以韓廠主導的蒸鍍法為主,在中小尺寸面板中三星顯示(sdi)主導的rgb沉積法是絕對的領導者,而在大尺寸面板領域還是以樂金顯示(lgd)主導的wgb為主。但是在大尺寸oled面板中采用蒸鍍法由于升華材料一致性問題難以解決導致良率較低,這也是大尺寸oled面板價格高達同尺寸液晶面板10倍的原因。因為隨著面板的擴大,沉積源和面板之間的距離增加,因此難以形成均勻的膜,并且蒸發的材料用作真空裝置或金屬掩模的內壁。另一個問題是由于粘合,材料利用效率低,因此噴墨印刷顯示(inkjet printing)成為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的希望。盡管這種技術還不成熟,但是由于印刷顯示技術可以降低因粒子污染造成的面板缺陷,將材料利用率提升超過90%,而且無需金屬掩膜板,非常適合用于大尺寸oled的面板生產。
目前在大尺寸面板廠商均在積極布局oled印刷法,2017年底日本顯示(jdi)關聯企業joled宣布完成全球首創”的印刷生產方式生產的21.6吋oled面板,已經開始供貨,早期還是主要用于的顯示器。國內大尺寸顯示面板廠商華星光電和中小尺寸面板廠深天馬共同注資成立的廣東聚華也在印刷顯示方面開始布局,2017年10月31日,國家工信部批準聚華建設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2018年1月9日,創新中心建設啟動,僅三個月后,31吋印刷式全高清oled顯示屏就開發完成,在分辨率上相當于65吋4k顯示屏。國內顯示面板龍頭京東方在去年十一月底宣布成功研制中國首款采用噴墨打印技術的55英寸4k oled顯示屏,這有望打破韓企在大尺寸oled領域的壟斷格局,印刷oled顯示技術有望在2020年前后成熟,并開始推向產業化,屆時大尺寸oled電視有望實現快速滲透。作為全球體量最大、增長最快的電視市場,中國在oled電視的普及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將成為全球oled電視普及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3、教育白板,辦公平板擴展大尺寸液晶面板領域
除了液晶電視尺寸不斷增加消耗大量的顯示面板產能以外,隨著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下降,主打教育領域和會議行業的iwb(lcd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始大量使用大尺寸液晶面板。以教育白板,智能黑板等市場為例,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8年中國大陸iwb整機出貨量為108萬,同比成長22.6%,中國大陸出貨量占全球iwb市場約72%。無論是智能黑板還是會議平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超大尺寸,國內iwb市場中65”和86”英寸拔得頭籌,2018年分別出貨34.3萬臺和27萬臺,海外市場主力尺寸集中在65”和75”。這些新領域產品將消耗大量的大尺寸液晶面板,進一步提升對于液晶顯示面板的需求,未來在海外市場需求崛起和產品技術更新的拉動下,預計2019年iwb市場仍將快速增長。
4、大屏化,智能化和高清化趨勢推動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需求持續增加,疊加韓廠供給收縮,預計2019年尺寸液晶顯示面板價格有望實現反彈。
2018年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面積為1.51億平方米,年增9.5%,預計2019 年中國大陸大尺寸液晶面板產能新增24.4 百萬平米,主要包括2018 年京東方合肥10.5代線、中國電子咸陽、成都線的滿產,以及2019 年華星光電深圳線、惠科滁州線的投產。但是韓國顯示面板大廠三星預計在今年將關閉一條8.5代線轉為oled,預計大尺寸液晶面板產能減少約7-8百萬平米,2019年合計產能供給同比8%左右。從需求端來看,以液晶電視面板和大尺寸交互平板為代表的面板需求增量預計同比增長9%,所以大尺寸液晶面板供給過剩局面在2019年有望得到改善,大尺寸液晶顯示面板的價格預計在2019年觸底反彈。
三、顯示面板行業分析
1、顯示面板競爭格局:中臺韓三地爭霸
京東方在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首次超過lg登頂全球第一。從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全球液晶顯示面板和oled面板的供應主要來自韓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三地。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18年全球顯示面板產值規模接近1000億美金水平,產值同比下滑7.1%。在大尺寸的電視面板市場, 2018年全球電視面板的出貨量達到2.84億片,年增8.4%,出貨面積為1.51億平方米,年增9.5%,出貨量及出貨面積均創歷史新高。按照出貨量的排名,京東方首次超越lgd(樂金顯示)成為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接近20%,華星光電的電視面板出貨量也躋身前五,市占率達到14%。但是從出貨面積排名來看,lgd和三星仍然牢牢占據冠亞軍出貨面積市占率分別為20%和17%,京東方位于第三位,約為15%,其后依次為群創(14%),華星光電(12%)和友達(10%)。
三星仍然占據lcd和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第一位,2018年國內顯示面板廠商amoled出貨量大增185%。cinno research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達到19.1億片,出貨量同比下降4.4%。其中amoeld面板出貨4.4億片,出貨量同比增長3.4%,占據全球智能機面板的23%。三星顯示(sdi)無論是在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還是amoled手機出貨量都位列第一位,尤其是在amoled手機面板根式占據壟斷性優勢,2018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貨量中占比接近93%。在amoled領域,除了韓國的三星和lgd之外,全部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顯示面板廠商,而且國內顯示面板廠商出貨量均實現大幅度增長。2018年維信諾amoled面板出貨量高達1100萬片,同比增長247%。2018年國內amoled屏幕出貨量接近2400萬片,大增185%,預計2019年出貨量接近0萬片。
三星和蘋果手機amoled面板占比大比例提升,華為和小米手機amoled屏幕潛在需求接近1億片。按照顯示技術的不同,智能手機面板可以分為lcd(a-si非晶硅和ltps低溫)與amoled(rigid剛性和flexible柔性)四類。三星是全球手機廠商中采用oled屏幕比例最高的,amoled屏幕滲透率達到73%,其中柔性amoled滲透率為26%,排在第二位的蘋果手機amoled屏幕占比高達37%,而且全部都采用柔性amoled面板。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在第三位的華為/榮耀amoled屏幕滲透率明顯低于三星和蘋果,由于受到三星amoled面板產能的供應限制,整體amoled屏幕滲透率僅為7%,柔性amoled屏幕滲透率為3%。小米手機amoled屏幕的滲透率也處于較低水平,不過隨著小米開始向三星采購amoled屏幕,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新出貨手機中amoled比例明顯提升。另外兩大國產手機品牌oo和vivo由于獲得三星的amoled面板穩定供應,二者amoled屏幕滲透率均在35%左右。我們認為華為/榮耀和小米手機的amoled屏幕滲透率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二者合計出貨量接近3億部,如果amoled滲透率達到30%,將產生1億片amoled屏幕的需求,這部分需求預計主要由國內顯示面板廠商如京東方,維信諾,深天馬等廠商來滿足,極大的拉動國內amoled顯示面板產業鏈的發展。
amoled顯示面板主要應用在手機領域,全球amoled產值達到250億美金。從oled市場規模來看,2018年oled產值達到250億美金,占整個顯示面板產業的1/4之一,是顯示面板中增長最快的領域,而且確定性很高。預計未來三年復合增速約為17%,預計2021年行業產值將達到接近400億美金。oled電視由于成本較高,而且大尺寸oled面板良率較低,所以目前oled應用領域主要以手機市場為主,占比接近88%。oled行業市場規模的增長也主要來自智能手機領域。
國內顯示面板廠商成amoled主要供給增量,2023年amoled將增長接近10倍。從amoled產能來看,國內oled產能在未來三年將會進入集中釋放期,2018年中國大陸amoled產能總和預計約為105萬片基板,2023年產能預計增長至1162片基板,未來五年產能供給的復合增速約為62%。截止到2021年京東方產能占比約為37%,未來三年國內柔性amoled產能會有較大的增長,預計2019年柔性amoled產能將達到277.5k/月。以g6代線為例,基板大小為1mm*1850mm,約為2.775平方米,約為27750平方厘米,如果一臺5.5英寸手機為83.4平方厘米,能夠大概切割332塊屏幕。如果2019年假設顯示面板廠的良率為70%,顯示面板在滿產的情況下的產量能夠達到7.73億片。2018年由于各大顯示面板廠的良率剛剛越過盈虧平衡點,所以產能利用率是較低的,按照2018年國內3264萬片的出貨量測算,2018年滿產情況下按照65%的良率計算為4.4億片產能,產能利用率僅為7.4%。
2、2018年顯示面板供需趨于平衡,行業也接近底部左側。
顯示面板行業已經接近底部左側,行業庫存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降低。我們將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顯示面板龍頭企業京東方,深天馬,友達光電和群創光電作為行業代表進行觀察,可以看到整個行業的營收增速同比下降幅度已經走緩,營業利潤率已經低于零,說明行業已經在底部運行。京東方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已經率先走出行業底部,單季營收同比開始于2018年q3開始反彈,營業利潤率基本上也已經走平,后期反彈可期。行業的經營指標也出現明顯改善,顯示面板行業的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18年第三季和第四季開始明顯降低,說明顯示面板的下游銷售明顯改善。此外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從2018年q4出現提高,說明對于上游的議價能力明顯改善。
2019年部分顯示面板價格開始觸底反彈,新一輪顯示面板上升周期即將開啟。不僅行業的和經營指標顯示行業底部左側已至,從顯示面板價格來看,大部分顯示面板價格產品已經出現底部回升的跡象。7寸和10.1寸平板電腦顯示面板價格已經從2018年11月開始連續四月走平之后在今年3月份首次出現反彈,分別上漲0.2美金和0.1美金。43寸,49寸和55寸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價格在2019年三月已經開始觸底回升,價格均增長1美金。從智能手機液晶顯示面板來看,5.7寸a-si(非晶硅)和6.26”ltps(低溫多晶硅)手機面板在今年三月份價格走平,5.99”ltps手機面板雖然在三月份價格下降0.5美金,但是預計在今年四月份價格也將走平。筆記本面板價格仍然在下降通道,不過降幅也在縮小。我們研判整體顯示面板價格已經開始觸底,2019年預計將實現大面積反彈。
2018年全球顯示面板行業供需趨于平衡,液晶顯示面板價格有望全面觸底反彈。從全球顯示面板的需求端來看,主要需求來自智能手機,電視,教育和會議交互平板,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顯示器,智能手表,vr/ar設備以及車載顯示屏等領域。其中電視,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以及車載屏幕以lcd液晶顯示屏幕為主,智能手機,智能手表,vr/ar等移動智能終端是amoled顯示面板主要的需求場景。2018年全年所有終端產品對于顯示面板出貨面積總需求達到2.12億平方米,而2018年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面積將達到2.13億平方米,同比增加1780萬平方米,增長率為9.1%,行業供需格局從過剩轉向平衡。
2017年中開始的顯示面板價格長達一年的下跌主要原因是大陸lcd液晶面板新產能增加導致過剩,2019年隨著液晶電視出貨量的復蘇,平均出貨尺寸從45英寸增長至47英寸,拉動液晶顯示面板的需求有大幅改善。從供給端來看,今年3月20日韓國kb證券表示三星顯示sdc會從下半年開始將8.5代線液晶面板產線l8轉為qd-oled產線,至少降低產能105k,對應產能面積6370 千平米,減少了產能供給,預計到2019年行業進入需求略超供給的狀態,有望推動顯示面板價格出現全面反彈。
四、產業鏈分析及投資標的梳理
1 行業的產業鏈結構
oled 行業上游主要包括:設備制程(顯影、蝕刻、鍍膜、封裝等)、材料制造(oled 終端材料、基板、電極等)和組裝零件(驅動ic、電路板和被動元件);中游是oled 面板的組裝;下游是oled 的終端應用,包括手機、電視等顯示領域,同時也可應用于照明。oled 行業的產業鏈情況如下圖所示:
oled 材料是oled 面板的核心組成部分,決定了oled 顯示屏的性能表現。對于oled 終端材料制造來說,首先由前端材料生產企業將基礎合成中間體,再進一步加工為升華前材料,將其銷售給終端材料生產企業,由終端材料生產企業進行升華處理后最終形成oled 終端材料,用于oled 面板的生產。目前oled 終端材料的核心專利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生產主要還集中在韓國、日本、德國及美國廠商手中,這些廠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基本上都有對口合作的、穩定的oled 前端材料供應商。oled 終端材料的主要生產商情況如下表所示:
lcd液晶顯示面板產業鏈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毛利率水平構成了明顯的微笑曲線,曲線左邊是上游高毛利率的玻璃基板,光學膜材,化學品和背光模組等供應商,曲線中間毛利率最低的顯示面板和模組制造廠商,曲線右邊是毛利率逐級提升的下游整機組裝oem、整機品牌商和渠道經銷商。與lcd顯示面板產業鏈類似,amoled面板行業也呈現出類似的產業鏈利潤分布結構。上游oled發光材料毛利率高達80%左右,柔性pi膜材毛利率也達到30%-40%,中游amoled顯示面板廠商同樣是處在行業毛利率的最低點,在量產初期由于高昂的折舊費用和良率較低的原因甚至可能是虧損的。國外顯示面板行業龍頭lgd和三星顯示由于同時在面板制造和整機制造布局,所以整體毛利率15%-20%的水平,國內顯示面板廠商如京東方,深天馬和tcl的毛利率也均維持在15%-20%之間。
2 行業投資機會梳理
從顯示面板行業的投資節奏來看,由于一條新產線從開工建設到投產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從產品點亮再到大規模量產仍需要2-3年時間,所以一條產線完整的產能的周期可能要達到4-5年之久。所以我們認為顯示面板行業的投資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建設期和投產期。
在建設期由于顯示面板廠商需要大量的資本開支用于土地,廠商和設備的投資,在這個階段顯示面板的設備企業是投資配置的首選。因為顯示面板廠的利潤都是呈現下滑的,而且由于沒有大規模的量產出貨,所以相應的材料需求不大,但是設備購買需求很多。以一條300億左右的amoled產線為例,基建費用大概占40%,設備需求占比達到60%,金額約為180億。前段array制程設備投資占比最高,達到75%約為135億,中段cell成盒工序中設備投資額占比達到20%,約為36億,而后段模組組裝工序中設備投資比例僅為5%,約為15億。目前在建oled產線為8條,總投資金額達到2732億,預計新增后段模組工序市場規模達到136億。建議重點關注面板設備廠商中專注于檢測設備的精測電子和模組設備的聯得裝備。
在顯示面板投產期,我們認為上游材料廠商和面板廠商值得重點關注。我們觀察到2018年國內顯示面板廠商amoled面板出貨量實現大幅增長,京東方出貨量由2017年的50萬片左右增加至410萬片,增幅達到720%,深天馬的出貨量由2017年的90萬片大增205%,以剛性amoled為主的維信諾出貨量也增長247%至1100萬片,預計2019年隨著國內各大顯示面板廠的良率提升帶動產能利用率大幅增加,am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增速將超過100%。在顯示面板出貨量大幅增長的帶動下,上游材料廠商有望迎來業績的快速釋放階段,一方面在原來lcd液晶顯示面板中會用到的如玻璃基板,偏光板,濺射靶材和光掩膜的需求會出現增長,另一方面由于oled自發光和柔性可彎折等新的特性帶來的如amoled驅動ic,pi漿料/膜和oled中間體,粗單體以及oled發光材料將出現需求大幅增長。建議重點關注在國內首家具備pi漿料生產能力的鼎龍股份和深耕紅色和綠色oled發光材料的通用顯示(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代碼:oled.o)。
3 核心投資企業亮點梳理
a、amoled顯示面板京東方
我們認為未來2-3年在智能手機面板領域amoled替代lcd的大趨勢下京東方將迎來發展期,
首先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目前液晶顯示(lcd)已經處于成熟期,而amoled作為新一代顯示技術即將進入爆發期。一方面國際龍頭廠商三星顯示將8.5代液晶產線l8轉為qd-oled和lgd收購杜邦公司oled材料技術可以看出顯示面板行業未來的趨勢已經全面轉向oled顯示。另一方面通過國金創新技術研究中心的獨家數據檢測到2018年amoled屏幕在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已經超過20%的臨界位置達到25%左右,標志著行業即將從導入期進入了高速增長期。
其次京東方憑借資金和技術實力已經形成了產能上的絕對優勢,目前京東方成都amoled產線已經在2017年底量產,今年綿陽amoled也將實現量產,此外公司還有兩條新產線在建。我們統計到2021年,京東方的柔性amoled產能占據國內所有產能的37%,超過第二名深天馬17%市占率的2倍,我們認為oled進入高速增長期之后京東方有望成為最大受益者。
此外國內手機廠商品牌的強勢崛起將拉動京東方的amoled面板快速滲透。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手機龍頭廠商目前手機oled滲透率不足10%,由于三星顯示amoled面板供應的限制,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隨著京東方良率的突破和amoled產能的釋放,華為/榮耀手機將拉動國內amoled滲透率將會快速提升,京東方作為華為amoled第一供應商將成為最大的收益者。
在液晶顯示面板領域,我們認為整體顯示面板行業的周期拐點已經到來,預計今年液晶顯示面板價格開始觸底回升。京東方作為全球顯示面板龍頭廠商已經率先走出行業底部,營業利潤和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已經實現大幅改善,而且從公司的營運指標來看,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天數均實現明顯改善,而且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增加也顯示出公司對于上游供應鏈廠商的議價能力明顯提高。在這一輪顯示面板行業新的增長周期中,我們預計京東方的業績也將實現新一輪高速增長。
b、amoled發光材料:udc
投資亮點:
國內amoled面板產能預計未來三年內快速開出,oled發光材料受益最明顯。2017年蘋果手機iphonex首次采用amoled屏幕以來,行業滲透率快速提升,在2018年iphone系列機型中采用amoled屏幕的占比已經達到37%,作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一的三星amoled屏幕滲透率已經高達73%,國內手機品牌廠商已經開始積極跟進。我們認為目前amoled產能制約了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隨著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與和輝光電等廠商的amoled產能開出之后,預計會迎來新一輪amoled面板出貨高峰,作為oled面板最重要的發光材料的需求會出現大幅增長,由于發光材料的進入壁壘極高,通用顯示公司(udc:oled.o)作為oled發光材料行業公認的全球技術領先者,不僅公司自身擁有全球大量的oled核心專利,還通過外延并購獲取了全球范圍內大量專利,在新一輪國內amoled面板企業量產出貨將大幅提升公司的專利許可費用和材料銷售,我們認為公司在這輪amoled上升周期中受益將最為明顯。
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力在于掌握了大量oled發光材料的核心專利:這些核心專利是amoled顯示面板企業在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不可逾越的壁壘,各大顯示面板廠商只有獲得了這些核心專利的授權才可以進行拓展研究進而提高產品性能和效果,從而搶占更大市場份額。作為主宰全球oled發光材料市場的龍頭,向幾乎所有顯示面板廠商提供磷光紅色和綠色發光材料及其專利授權。三星和lg分別是公司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客戶,貢獻超過60%的營收。國內進入amoled顯示面板領域的企業也全部成為了udc的客戶,2017年8月,udc宣布和輝光電(everdisplay,edo)簽署了oled評估協議,2017年底,京東方科技集團(boe)與udc簽署了一項長期磷光oled材料供應協議,2018年6月11日udc將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向維信諾供應磷光oled材料。2019年3月12日,華星光電與universal display簽署oled評估協議,將向華星光電供應用于顯示應用的universal pholed紅色磷光有機發光二極管材料。
2018年公司營收2.5億美金,同比下滑-26.28%(收入確認會計準則變更導致調整,調整后營收3.26億美金),凈利潤5884萬美金,non-gaap營收達到1.31億美金,同比成長13%。公司營收主要來自發光材料銷售,專利許可費用以及技術支持,2018年發光材料銷售額約為1.53億美金,同比減少23%,專利授權費用約為8100萬美金,同比下降36%。公司屬于典型的“輕資產模式”, 一方面通過將開發以及收購的oled專利,授權給oled面板制造商用于商業產品生產,以此來收取授權費用;另一方面公司將研究與開發的發光材料,經工廠代工后銷售給amoled面板廠,公司主要的材料代工廠是ppg。公司產品的壟斷性體現在極高的毛利率,2018年產品毛利率高達78%,凈利率達到23%,2017年公司的凈利率水平曾一度高達40%。2018年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約為22%,正是公司在研發領域的不斷的高投入才形成了強大的產品和專利領域的競爭力。
c、amoled pi膜:鼎龍股份
投資亮點:
智能手機柔性oled滲透率提升,pi材料成行業“新寵”。根據我們國金證券創新技術中心的數據監測,存量智能手機中oled滲透率在2018年初已經突破了20%的拐點,目前已經增長至接近25%,而增量智能手機中的滲透率在2018年底已經突破30%,雖然在2019年初有所回落,但是智能手機中柔性oled屏幕的滲透率已經在加速提升。新增的手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柔性amoled材料,從剛性amoled向柔性amoled轉變的過程中,作為基板材料的ito玻璃要轉變為聚酰亞胺薄膜(pi膜)。在oled面板前段工藝的制造中,首先在光學玻璃上通過狹縫式涂布頭涂布光學高尺寸穩定性聚酰亞胺漿料(pi漿料),再通過氮氣保護固化成膜,制作成軟性光學背板。折疊手機的可彎折柔性oled屏幕在基板采用pi膜的基礎上,蓋板玻璃也被pi膜材料替換,實現了屏幕的可彎折性,未來這種全柔性的屏幕有望會在可穿戴設備中大量采用。我們測算到2021年國內pi漿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4億,由于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廠商是未來2-3年amoled面板行業的非常關鍵的供給新增力量,鼎龍股份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具備pi漿料量產能力的廠商有望最先受益amoled行業新周期紅利。
目前鼎龍股份是國內第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柔性顯示基板pi漿料的企業。公司全資子公司武漢柔顯科技自主研發的的柔性oled顯示基板用聚酰亞胺(pi)漿料,擁有14項發明專利,樣品已經在2017年通過廈門天馬g5.5代線驗證,生產的amoled屏成功點亮。正式量產的pi漿料也在2018年通過武漢天馬g6.0代線大批量流片驗證成功,而且通過了關鍵的前段(array)制程驗證。公司正在建設1000噸電子級pi漿料產線,按照公司預計的30個月的總工期測算,預計在2020年中該產線可以正式投產。柔性oled基板材料中用到的pi漿料國內需求缺口較大,我們預計2020年投產后將貢獻1.8億營收,2021年營收達到3億元左右。
d、amoled驅動ic:中穎電子
國內am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增長,帶動驅動ic本土化供應鏈快速崛起。2018 年第一季,子公司穎芯科技順利完成了一款 fhd amoled 顯示驅動芯片的內部驗證,這款芯片自3季度末起進入量產,2018年amoled顯示驅動芯片的銷售呈現穩步增長趨勢,全年營收達到6400萬,同比成長44%,由于仍處于量產初期,虧損2萬左右。cinno research顯示2018年國內am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3264萬片,同比成長185%,大中華區(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amoled手機面板驅動ic的產業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23億元人民幣。隨著國內am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爆發,有助于非三星陣營amoled面板驅動ic的市占率提升,中穎電子將明顯受益。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三星顯示由于在amoled顯示面板行業占據壟斷性優勢,所以在amoeld驅動ic三星電子也占據了75%以上的市場份額。另一家三星顯示的供應商韓國大廠magnachip拿下了不到20%的市場,二者合計市場份額接近95%。由于三星的amoled生態中既不需要國外芯片,也不需要國外的設備供應商,因此包括臺灣驅動ic廠商的聯詠、奇景就出局了。國內顯示面板廠商也在培育自己的驅動ic供應商分別是臺灣瑞鼎,已經上市的中穎電子和還未上市的深圳吉迪思。我們預計這三家未來將受益于國內amoled顯示面板廠商的崛起。
201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7.58億元,同比增長10.50%;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1.68億元,同比增長25.93%。公司目前主要產品以小家電mcu芯片為主的主控單芯片為主,營收占比接近60%,管理芯片在2018年營收增速最快,占比接近10%,其余30%的營收來自智能電表,pc周邊及iot控制芯片及amoled顯示驅動芯片為主。2018年公司的毛利率約為43.8%,較上年增加0.7個百分點,營業利潤率從去年的20.4%提升至22.7%,凈資產收益率水平提升2.5%達到2018年的20.5%,而且有息負債為零。公司屬于典型的輕資產模式,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公司的研發實力和市場拓展能力,公司的研發支出占營收比例從2016年的14.55%逐步提升至15.8%,公司的研發人員流動率很低,也保證了公司研發能力的不斷增強。
五、風險提示
1、amoled在大規模量產初期良率有可能下降,amoled面板出貨量可能不及預期。
2、國內液晶面板新增產能大幅開出,打破行業供需平衡的格局,面板價格繼續下跌。
來源:金融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