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 新疆石河子
采訪者 | 杜金明
春種時節,如果你在新疆的棉花地里看見一臺拖拉機駕駛室里沒人,但“這家伙”卻自己跑起來了,方向盤自己在調整方向,走直線比模特走“貓步”還直呢,別害怕,相信你的眼睛,這是真的!
看!這就是安裝了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的“超級播種機”!它一天差不多能播種150畝棉花。
作業中的“北斗導航”播種機
裝有北斗自動駕駛導航系統的播種機在進行棉花播種 無人機航拍\郭雪偉攝
“超級棉花播種機”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怎么保證這臺播種機走直線的呢?原來,這套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安裝在拖拉機上,另一部分安置在衛星數據服務站,還有一部分則是太空中游走的衛星。系統利用衛星定位、機械控制、慣性導航技術,在作業時,使農機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自動調整行進方向。酷不酷!
機車駕駛室內的導航調試觸摸屏
播種后種植戶在測量行距
在地頭和地尾分別選擇a、b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把播種機從地頭開到地尾,導航系統就記住了這個數據,自動生成若干條直線。在接下來的操作中,導航就會指揮機車,按照設定好的直線走,誤差在2厘米之內。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八師150團棉花種植戶馬東海說,用了北斗導航系統最大的好處就是機車走直線,棉花的行距和株距基本控制在66公分和10公分,相比以前傳統的播種方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解放了人力。“以前要插標桿,坐在車里,既要握緊方向盤盡量走直線,又要關注后邊播種機鋪膜打眼兒的情況。” 馬東海說,現在的效率也很高,一天能播種130畝左右。由于作業精度提高,避免了重復作業或者漏作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3%——5%,作業量提高30%——50%。
是不是很劃算?好多種植戶都入手了!
先進的精量播種機
“只要耕犁及時節,裹茶買餅去租牛。”還以為像陸游詩中所寫,宋代就有的耕犁還留在這片土地上?一想到新疆棉花,眼前就浮現出每年乘坐“專列”進疆的“采棉大軍”?醒醒吧!人家的“黑科技”可不止“超級棉花播種機”,還有棉花田“大管家”——飛防無人機。
150團春播會戰現場的飛防無人機
石河子現代農業的“中國合伙人”
28歲的王鵬、姜金玉和29歲的麻俊輝是石河子人,三個人是發小,都是兵團三代。大學畢業在外面打拼幾年后,他們看到了兵團現代農業的大發展,于是一拍即合決定創業。小哥兒仨湊了20萬塊錢,買了三臺可進行飛防作業的植保無人機。姜金玉說,擁抱科技是時代發展的主流,他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節奏。
這種無人機能帶著30斤的農藥持續飛行20分鐘,噴灑20畝地,在棉花的日常管護當中優勢非常明顯。
去年八師石河子棉花耕種面積接近380萬畝,其中300萬畝是用北斗導航完成播種的。不僅如此,秋天采收的機械化率也接近8成。一臺機器干一天活相當于2000個勞動力干一天活,這樣看來,多年前的“采棉大軍“,如今再難見到了。
在春播會戰現場,讓我大開眼界的“黑科技”實際上還很多,比如現在石河子普遍用的是由新疆一家本土企業多年研發的“膜下滴灌節水灌溉”技術,使以色列的“貴族農業”節水技術平民化,從溫室走向了農田。
記者手記:年輕的城,可愛的人
記者:杜金明
接到赴新疆石河子蹲點調研的通知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興奮的。我不曾去過那里,但我早就聽說它誕生在戈壁荒灘,有著被人羨慕的綠色;它是兵團人建起來的城市,有著無比光榮的歷史。
2019年4月4日,我從浙江寧波出發,用了5個多小時跨越4000公里飛抵烏魯木齊,又乘車繼續西行150公里,終于到達了這次我要蹲點調研的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八師石河子市。當我真的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這個天山腳下、瑪納斯河畔的“年輕城市“讓我肅然起敬。
即使我來的時候還是早春,還見不到大片的綠色,但我看到那些或排成直線或錯落生長的榆樹和沙棗樹,我仍能感受生命的力量。這個城市的綠,比我想象的還要多。無論我身處何地,都能看到公園和綠地,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石河子建成區不足68平方公里,市區里竟然有230萬棵大樹,綠化率達到42%。從三維地圖上看,這個城市是網格狀的,是綠色的格子,有路的地方就有樹, “以樹定城“名不虛傳。
我看到這里的人對綠色的敬畏。在這里沒人會砍樹,即使樹木跟一些規劃項目發生了沖突,但政府也會選擇小心翼翼地把樹木挖起來移開。我聽說即使是這樣,也有一些老軍墾人有意見,那是他們用血汗換來的綠色,他們不想讓人輕易動它。
除了公園綠地多,石河子的廣場也多。從白天到黑夜,我都能見到在廣場上跳著歡快的維吾爾族舞蹈“麥西來甫“的市民。 這里95%是漢族人,他們會主動跟我打招呼,向我介紹新疆,推介石河子。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一如當年他們的祖輩對這片土地的付出。
我想嗅到這個光榮之城的氣息,感受它的脈動。我去農場,下車間,我在城市中穿梭,在沙漠邊上過夜。我想起曾在石河子居住了15年的詩人艾青給石河子留下那篇《年輕的城》中的文字: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一年三百六十天/看它三萬六千遍/因為它永遠在前進/時時刻刻改變模樣/因為我透過這個城市/看見了新中國的成長。
采訪接近尾聲,我即將回到我熟悉的城市,但是我不會忘記那些我遇到的人:堅守在沙漠腹地24年只為守護萬畝防護林的馬曉華,因技術援助與石河子結緣而毅然決定留在第二故鄉的大連小伙兒吳昊,打著快板向游客介紹兵團歷史的軍墾二代王淑軍……還有很多人,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石河子蓬勃發展的今天,和值得期待的明天。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從今天開始,中國之聲推出大型主題報道《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足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50多名記者深入偏遠鄉村、城市社區、工程現場、科研院所……蹲點調研,充分展現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充分體驗新征程上人民的奮斗精神。
來源:中國青年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