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為產業轉型和社會發展賦能的關鍵手段,加快產業發展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優先戰略選擇。經過多年發展,合肥市已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69家,帶動全產業鏈產值達460億元。未來,合肥市將通過試點示范帶動,形成“一核引領,多極聯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布局。
成績已經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69家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為產業轉型和社會發展賦能的關鍵手段,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優先戰略選擇。國家和省先后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必將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推向新階段。
自2013年啟動建設“中國聲谷”以來,合肥市已獲批了全國首家定位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現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布局,位列賽迪顧問“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強榜單”第五。
合肥市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合肥市人工智能產業以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及智能語音等一批國內外領先技術和重大平臺為引領,已經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69家,帶動全產業鏈產值達460億元。
同時,在數據、算法、芯片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上擁有良好的基礎,在家電、汽車、機器人等領域擁有廣闊應用場景,有望打造國內乃至全球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先行區”,進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布局,成為產業發展領跑者。
目標到2025年形成60個以上深度應用場景
在《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 (2017-2025 年)》中,合肥被定位為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核心區,在產業基礎、科研資源、政策部署等方面具備發展優勢。而合肥市政府剛剛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也為大家描繪出了未來幾年,合肥市人工智能產業的大未來。
此次《意見》提出,到2020年,合肥市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水平要顯著提升,引領帶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加速涌現,產業生態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初步形成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到2025年,合肥市基礎前沿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在智能農業、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形成60個以上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0個以上應用示范項目。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帶動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成為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總體技術與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局部領域達世界先進水平。
到2030年,合肥市形成較為完備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和高端產業集群,產業規模和總體競爭力處于國內先進城市第一方陣。智能社會、智慧城市建設形成全國示范,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產業布局試點示范帶動形成“一核引領,多極聯動”
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合肥市計劃通過重大項目牽引,試點示范帶動,引導特色化發展,形成“一核引領,多極聯動”的產業布局。建設若干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領域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特色小鎮和應用示范區,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和應用集聚發展。
其中,“一核引領”即以合肥高新區為核心,以“中國聲谷”建設為牽引,依托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發揮科技創新核心引領作用。加快建設中國(合肥)人工智能產業園、國家智能語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中心等重大平臺,做大做強智能語音、智能芯片、智能穿戴產業,帶動智能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軟件、智能汽車等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在“多極聯動”方面,經開區將以智能終端產業為重點,依托智能終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以及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推動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智能裝備、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大數據等產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生命線等公共安全重大項目建設。
新站高新區將以智能制造產業為主線,依托市新型顯示產業和智能裝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圍繞“芯屏器合”,重點發展智能芯片、柔性顯示器件、智能光學器件、智能工業機器人等特色優勢產品。安巢經開區將以智能無人裝備產業為重點,推進無人機、無人駕駛車、無人船(艇)、智能醫療機器人等新興高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加快軍民多用無人化智能控制類裝備項目建設。
廬陽區以云計算產業為重點,以廬陽大數據產業園為主要承載,依托華為合肥云創新中心,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以智能光電產業為主線,加快上下游企業集聚,培育智能產業新興增長點。
包河區以智能汽車產業為重點,加快智能網聯汽車重大平臺建設,培育發展智能視覺視頻產業,引進重大項目,加快產業資源聚集,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
長豐縣以智能家居產業為重點,依托榮事達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完善智能家居全價值鏈產業生態系統;加快建設“中國聲谷·雙鳳產業園”,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等與經濟深度融合。
其他縣(市)區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鏈和創新鏈,實施差異化布局、特色化發展,培育人工智能產業新增長點,引領帶動智能經濟發展。
創新體系積極推進合肥超算中心建設
在布局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合肥市將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積極推動重點領域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突破,加強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協同控制與優化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
同時,聚焦類腦智能、量子智能、認知智能等領域進行重點突破,確保在前沿技術上走在全國前列,為人工智能持續發展與深度應用提供科學儲備。而在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方面,智能語音、機器視覺、認知智能、智能駕駛、大數據智能、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都將是合肥市要聚焦的重點。
在平臺建設方面,接下來,合肥市將加快我國首個類腦智能領域國家級科研平臺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支撐開展腦認知與神經計算、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類腦芯片與系統等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
通過培育、引進和建設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自主決策控制等共性關鍵技術開源開發平臺、開放技術網絡和開源社區,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提供基礎性、公共性云服務。
在產業基礎支撐平臺方面,合肥市將積極推進合肥超算中心建設,支持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面向深度學習的公共計算平臺,開放計算資源,提供計算服務。另外,鼓勵開發算法模型、仿真驗證、標準測試、安全性測評等技術規范和工具集,建設專業化檢驗檢測平臺,提供檢驗檢測服務。
產業體系
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合肥市將聚焦發展核心產業、做強重點產業、培育智能企業。
核心產業 將重點研發自主可控專用定制化智能芯片
發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方面,合肥市將從三個地方進行突破。其中,智能軟件產業將支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教育、智能制造等行業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研究開發計算機視覺聽覺、機器翻譯、智能決策控制等終端應用軟件,以及研發設計、過程管理、分析模擬等智能化工業控制軟件。
智能芯片產業將重點研發面向終端應用的自主可控的專用定制化智能芯片,突破深度學習引擎、超低單片功耗、多模型適配等關鍵技術,推動算法創新與芯片設計聯合優化,推進無人駕駛、語音識別、視頻監控等專用芯片研發和產業化,同步發展配套的編譯器、驅動軟件、集成開發環境等支撐工具。
智能傳感器產業將重點發展基于微機電系統工藝的新型生物、氣體、溫度、液體、光學、超聲波等智能傳感器。支持研發高性能光纖、激光、陶瓷等非半導體類傳感器,以及智能測量儀表、智能條碼等采集裝備。
重點產業 保持智能語音關鍵核心技術國際領先
在做強重點產業方面,合肥市會從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等四個方面下大力氣。
其中,智能語音產業將以“中國聲谷”為主要載體,推動智能語音產業與主導產業、城市建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加快推進“訊飛超腦”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化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機器閱讀等技術研發,保持關鍵核心技術國際領先。
智能機器人產業方面,一方面要重點開發智能柔性多關節機器人、雙臂協作機器人、智能復合機器人等重大標志性產品。另外,重點突破多傳感器多模態信息融合、自然語言交流與推理、自主導航規劃決策等關鍵技術,推進在醫療康復、助老陪護、家庭服務、公共服務等場景的深度應用。
值得期待的是,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方面,合肥市將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等創新平臺,開展智能汽車大數據分析、多源場景導航、自動駕駛測試評價、自動駕駛場景庫等云平臺建設,為智能汽車的研發制造、安全運行、交通管理和應用服務等提供基礎性支撐。支持建設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實現由封閉式簡單場景測試體驗向開放式應用場景落地轉化。
目前,合肥市家電產業已在國內占據一席之地。未來,合肥市將依托合肥家電產業優勢基礎,鼓勵家電龍頭企業運用智能感知、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技術,開發智能家電、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廚衛、智能潔具、智能建材、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產品,提升個性化、智能化服務能力。
拓展應用場景構建多維交通信息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
未來,合肥市將充分發揮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以建設智慧城市和智能社會為導向,以應用促融合,以應用促發展,努力破除阻礙推廣應用的體制障礙,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發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度應用,持續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打造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智能化環境,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城市運行效率。
比如,在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結合方面,合肥市將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支持研發和應用標準化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推動企業智能化升級和智能工廠建設,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而在文創旅游方面,依托包河區創意文化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高新區動漫產業園等載體,支持一批智能文化創意重大項目,推出一批智能文化創意核心產品。另外,加強旅游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智慧景區建設,積極開拓智慧出行、智慧導覽、智慧購物、智慧環境管理等應用場景,發展旅游智能調度、游客智能引導、智能路線推薦等應用服務。
值得期待的是,合肥市還將構建復雜場景下多維交通信息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研發和應用智能監控、智能疏導、智能調度等智能交通裝備和系統,實現智能化交通疏導和綜合運行協調指揮,構建開放共享、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體系。開發智慧交通綜合app和智慧停車等信息化平臺,為公眾出行、停車等提供便利服務。
保障鼓勵高校院所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
除了完善基礎支撐,合肥市將鼓勵跨國公司、國外機構、國內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在肥設立人工智能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和生產制造企業。支持市內人工智能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離岸孵化器等分支機構。
結合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依托各類創新載體,面向人工智能重點發展領域,建設高端人才隊伍,培育創新創業團隊。緊扣人工智能發展需求,開辟專門渠道,探索制定個性化政策,引進一批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為了優化人才支撐,合肥市還將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和人工智能技術技能培訓,為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輸送“人工智能+”復合型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支持將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
此次,合肥市還同步出臺了《合肥市加快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最大的亮點是將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產業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人工智能項目。
龍頭企業新設立研發中心最高獎勵200萬元
擇優支持企業建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按照項目年度產品研發、試制(中試)、檢測和研發人員費用的30%給予獎勵,連續獎勵不超過3年,累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對人工智能領域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在肥新設立研發中心或成立(子)公司,擇優給予企業一次性200萬元的落戶獎勵。
合肥市將擇優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科研團隊建設重大創新研發平臺、數據平臺、計算平臺及檢測平臺等,按實際研發設備購置、產品和樣機試制、研發人員費用以及檢驗檢測費用的10%給予獎勵,連續獎勵不超過3年,累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投入運營后,擇優按照年度提供第三方服務收入的30%給予獎勵,連續獎勵不超過3年,單個平臺每年不超過300萬元。
公益性項目優先采購人工智能企業產品
為支持應用場景開發,合肥市將開展政府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先行先試,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于交通、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動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和應用推廣。鼓勵企業在先進制造、醫療康養、智慧城市、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試點示范;其中,對政府公益性項目(人工智能類)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人工智能企業技術、產品、服務等。
為此,每年擇優評定一批市級人工智能示范項目并授牌;對購置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人工智能企業技術、產品及服務的金額超過300萬元以上的示范項目,給予示范項目投資主體(非政府投資項目)50萬元一次性獎勵。
將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
支持人工智能企業、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組建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產業(技術)聯盟、行業協會等。鼓勵聯盟、協會等組織成員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行業交流、區域創新合作、產業研究、產品推廣等工作。同時,制定合肥市人工智能產業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來源:合肥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