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躍
這幾天,關于某地下車庫一輛特斯拉model s莫名起火自燃,以及一輛正在維修的發生燃燒的兩起事故,讓的安全性問題再度被聚焦放大。
這對于正處于亟需打開市場和培育消費意識的純產業而言,無異于一記當頭悶棍。
事實上,自國內純進入市場運作之初,事關純的技術可靠度以及電池等關鍵部件安全性的討論就從未斷絕。但盡管各大新能源車企一再表示各自的純產品有了怎樣的技術革新,在產品細節方面做了多少完善,但純起火、自然等事故總會不定期爆發出來。
而從每一次事故背后的市場和消費者反應來看,大家對純的態度上,懷疑和抵制的比例仍占大多數。
這也反映出來兩個核心問題是:首先,純的核心技術的確有待完善,尤其是電池安全性需要進一步保障;其次,相比車的開發周期、技術體系、碰撞測試、質保服務等,純做的功課依舊不足且對消費者而言依舊神秘。
大家都知道,對于傳統車而言,、高強度鋼使用比例、主被動安全技術配置等,都是決定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消費者既可以通過全球統一標準的碰撞測試,又可以通過技術配置乃至車型甚至是親身體驗來感知一款傳統車的安全性。
但對比傳統車經年累月的開發、制造和完善周期,大多數純的出生過程實在有些短平快,更何況獨立于傳統制造體系之外的電池這個核心關鍵并非廠家可控,加之目前全球對于電池安全性的鑒定尚未有統一的標準,這些都讓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終罩著一層濃霧。
這也難怪在此次特斯拉model s莫名起火自燃之后,身邊大多數人對于的態度都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我沒法將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給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當一種事關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產品,其品質逐漸透明回到可靠性不可控,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明顯的退步。
當然,這只是從安全性層面乃至消費者的認知人層面,對純與傳統車的發展路徑做了一個細微的對比。而從整個工業發展的角度看,純的大行其道更是一種巨大倒退。
過去的幾年,國內發展營造出了一種聲勢浩大假象,除傳統造車企業而言,越來越多的新勢力也加入其中,言必稱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他們誓要革傳統燃油車的命,顛覆人類未來的出行方式。
一時間,行業的各種口號喊得十分響亮,似乎未來盡在把握,各自說得自己都信了。在這里,我們且不去談事關資金、技術、品控、質保、服務等老生常談的,“造車”這件事本身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但從產品的發展演革的角度來對比,純對比傳統燃油車退步的不止一點點。
過去兩年里,《一品》也有幸受邀參加了幾家全球豪華品牌旗下純產品的海外試駕,說實話除開產品內飾外觀以及智能科技配置的區別外,每一次的試駕感受基本都大同小異——毫無質感的電機起步加速,乃至操控這個本可以各有花樣的玩法都顯得雷同。
歷經百余年發展,全球各大廠商通過自身技術積累和沿革,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套班底,才使得工業進入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
及至如今,回歸到千篇一律的純發展模式,卻要將各大制造商的運動、舒適、、全地形等品牌標簽揉成一團丟進故紙堆,拿一套寡淡如水的純電動驅動模式來改變發展的未來,怎么說都是一件令人心生遺憾的事。
而這背后,看似最有道理的支撐邏輯就是“節能環保”四個字。誠然,節能環保的確是一個全球性的命題,但在這個命題之下,傳統車生產商在保持各自品牌基因的基礎上做了經年累月的努力。單純因為在短期仍舊無法實現的環保命題,就要放棄傳統燃油車百年的成果,似乎有些“丟了西瓜、撿了”的意味。
眼下,即便是單純在國內圈做一個小調查,估計就有超過80%的人不接受純產品,并不僅僅因為純電驅動技術的不完善,更在于純讓更多的愛好車的熱情、夢想和情懷無法落地。
頗有意思的是,眼下的純制造商們都說對了一句話:不止是一個交通工具。但他們都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還是一門事關速度與激情的藝術,有著百年技術特色及品牌底蘊共同浸潤的獨特魅力。
從去年全球各大制造商高層對彼時“取締燃油車”呼聲的表態來看,傳統車制造商、產業乃至消費者所面對的未來,都只是環保命題之下的空乏未來,包括智能出行方式所“重新定義”的未來,都只是一廂情愿的勾畫和被動刻畫,而非工業的真實發展需求。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還不需要這樣虛無縹緲的未來。
來源:易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