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環境越來越險惡,行業開始洗牌的關鍵時期,小品牌的活命絕招是什么呢?其它企業有沒有可能學習與借鑒呢?
一、“死磕”一個產品!
筆者一直堅持一個觀點:大企業需要多元化,最好是適度多元化,這樣的話公司的技術、制造、管理、營銷資源能共享和最大化利用,但小企業需要專業化,通俗易懂的話就是在一個產品上“死磕”。
這方面國內有現成的學習的標桿,并且還不少。
如蘇州久富。這家企業并沒有選擇近幾年補貼力度大的大馬力拖拉機、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烘干機等熱門產品,甚至也沒選擇高速插秧機,而是選擇了貌似快被市場淘汰的手扶插秧機,從最低端最基礎的產品做起,品質和性能與某日系品牌看齊,功能上實現移栽和擺栽兩用,服務做到行業最好,營銷政策上機動靈活,瞄準手扶機這一個產品“飽和攻擊”,經過四五年的時間,憑借“死磕”的精神做到手扶插秧機行業前列,甚至超過了貌似不可戰勝的某日系品牌,將這個強大的品牌拉下了神壇,從而改變了國內手扶插秧機行業的競爭格局。
國內還有像沃得水稻聯合收獲機,吉林康達免耕播種機、鄭州龍豐犁、無錫中良“聯農”膠帶、河北中興車輪、谷合傳動車橋等中小型企業,他們都在某一個細分的市場或某一兩款產品上“開磕”,并最終憑借自己的“絕活”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二、快!
市場競爭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對等的!
大家應該知道,約翰迪爾、克拉斯、凱斯紐荷蘭、久保田都是超過百年的產業巨鱷,有全球供應鏈和生態圈的綜合優勢,國內的一拖集團、雷沃阿波斯、中農博遠、巨明等都有央企、國企或上市公司的深厚背景,中小企業與這些企業在競爭中無疑是不對等的,無論是綜合實力、渠道資源或品牌資源上,但唯有時間上大家是公平的。
至少從2004年補貼政策開始實施,大大小小的農機企業在時間上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發令槍響起后都在全力沖刺,但成績卻迥然不同,概括性的總結:在速度上跨國公司比國內企業慢,國內企業之間國企比私企慢,從地域上看北方企業比南方企業慢,私企業里大企業比小企業慢。
在這里拿兩個典型的農機產品來說明情況,一是大馬力拖拉機,二是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獲機。
在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獲機產品上,以江蘇沃得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從2013年左右開始,以平均一年或兩年一公斤喂入量的速度開始產品升級,每年都有全新的或迭代的新產品,每年產品都有品質的提升和性能的大躍進,2015-2016年4公斤是主流,2017-2018年5公斤是主流,2019年開始強推6公斤,但相反日本久保田和洋馬在產品更新上,速度慢的像蝸牛,國內企業推4公斤時,日系品牌在推2.5公斤,國內企業推5公斤時,日生活品牌才升級到2.5-3公斤,國內企業推6公斤時,日系才不情不愿的推出4公斤機型,在國內農業規?;^程中,日系品牌跟不上需求,并且最要命的是一直跟在國產品牌后面跑,2018年5公斤及以上的水稻聯合收獲機占行業總需求的75%,其中沃得單一型號的銳龍4lz-5.0銷量超過20000臺,而日系品牌在這個主流喂入段沒有一個型號的產品,由于市場反應慢,沒有跟上節奏,讓國產品牌在速度上取得了反敗為勝的機會,并讓沃得等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在100馬力及以上的大馬力拖拉機產品上,以濰坊系為代表的約50家中小企業,憑著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快速推出新產品,并利用產業集群的協同優勢降成本占領最前沿的市場,在約十年的時間里,基本是一年10個功率段的速度不停的升級換代,2010年100馬力是主打產品,到2018年濰坊軍團在180-230馬力段占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久保田、洋馬、井關等日系品牌仍謹慎的在試銷100馬力拖拉機,歐美幾個跨國公司對于180馬力以上的產品在國內的生產和推廣等也是十分謹慎,但市場需求大潮已經退去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的中小品牌,唯有速度才是最鋒利的競爭利器。
三、從無到有的創新
市場經濟有一個規律,這就是創新者往往是中小企業,而享受創新紅利的往往是大企業。
這看似違背我們的常識,但事實真相恰恰是這樣的,因為小企業有創新的動力,大企業只想吃壟斷的老本。
小企業通過從無到有的創新找到一個細分市場,從而找到立錐之地。在國內這方面也有很多現成的案例可供學習。
比如湖南龍舟公司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農機品類——履帶式旋耕機。這種產品就是把水稻聯合收獲機的底盤和水田旋耕機“混搭”之后就成了一個自帶動力的旋耕機,在國內外都沒有類似的產品,以致于進補貼目錄時農機鑒定部門為其歸類爭論了許久,這種產品由龍舟發明,但全行業受益,現在中聯重科、雷沃阿波斯、沃得農裝、星光農機等大企業都有類似的產品,全行業一年約有3萬臺的銷量。
還有一些可能是代表著未來的創新,比如珠海羽人發明的水稻精量播種無人飛機,安徽蕪湖某企業的火焰土壤殺蟲機(有別于國外的火焰殺蟲機、火焰滅茬機等),這些由小企業引領的創新,在國內乃至全球范圍內都是具有引領者的創新,可能會改變農業種植模式和農機行業的競爭格局,所以在創新這件事上,小企業功不可沒,也絕不能忽視。
四、現款現貨不賒賬,資金安全保遠航
有質量的發展和增長對于小企業來講更為重要,因為小企業家底太薄,經不起大風大浪,所以在生產經營中更需要規避或明或暗的風險,在這方面沒有比資金安全更重要的了。
近幾年考察過上百家中小型農機制造企業,有生產整機的,也有生產零部件的,筆者發現凡是效益好,經營良性的企業,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現金流很好,而現金流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現貨不賒賬。
由應收賬款堆積起來的銷售是低質量,甚至無效的銷售。廠家賣的越多風險越大,近幾年很多大公司就是被應收賬款拖垮的,能長期堅持現款現貨,甚至先款后貨經營的公司,在面臨同質化競爭和行業下行期,壓力非常大,實屬不易。
筆者所知,蘇州久富農機,濰坊的百利、華夏、創新機器人、薩丁重工等中小企業,都執行的是現貨現款的銷售政策,每年經營規模在增大,但是并沒有形成應收賬款的難題,現金流足且穩定,這讓這些企業在行業風云變幻期更加主動,能迅速調整企業的經營重心和產品方向,做到游刃有余。
五、直插鄉鎮深度分銷
親自操刀過華為、tcl等知名企業渠道變革,原和君咨詢創始人,國內著名的包政認為,當前企業界存在三種商務活動的方式,即大批量銷售、深度分銷和社區營銷。而著名農資行業營銷專家劉春雄老師認為,在過去的三十幾年,國內自主品牌在市場上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利用深度分銷戰術。
在農機行業,深度分銷用通俗的話就是渠道下沉、網絡密植,具體看就是把企業的銷售網點建立到縣級市場,甚至鄉鎮里,在這一方面,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干的更徹底。
重慶地區的微耕機廠家在自己周邊的地區自建網絡,絕大多數廠家在鄉鎮直接開設門店,把原來給中間經銷商的利潤直接讓利給農戶,產品價格非常有優勢,把一些依賴大經銷商的品牌擋在鄉鎮市場之外,這些品牌由于長期不接地氣而快速退出市場。
山東生產微耕機、旋耕機、播種機的小農機具企業,也是把網絡直接建在縣級或鄉鎮市場上,廠家自己有流動配貨車直接給經銷商送貨、補貨,用戶的需求和產品信息直接反饋給廠里,廠里能迅速改進或開發市場需求的熱點產品。
六、延長三包期排擠競爭對手
從全球范圍看,絕大多數農機生產企業執行的是一年期三包的服務政策,就連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克拉斯、久保田等跨國公司都不敢輕易承諾超過一年的三包政策。
但國內有一些有擔當的中小企業,卻敢于為天下先,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三包服務延長的營銷政策。
比如蘇州久富的手扶插秧機,給用戶有承諾三包期兩年,久富承諾“二年內不要用戶花一分錢,終身維修”;安徽辰宇承諾從2019年銷售的烘干機整機承包三年,這個政策推出后在行業引發了大地震,其它品牌紛紛效仿,促進了烘干機行業的競爭升級。
此外還有星月神、富爾代等數十家中小型企業推出了三包兩年或三年的服務政策,要知道在國內農機消費市場不成熟、用戶消費心理和行業不成熟、機器高強度使用的背景下,企業敢推出三包延長的政策是需要有底氣,也需要有勇氣的,這是將市場風險、使用風險、用戶險全部轉移到企業內部,但這項措施卻也是除價格之外最有效的競爭手段,讓很多中小企業在大企業的圍追堵截中脫穎而出。
來源:大田傳媒|農機360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